利潤腰斬,估值高在云端,業績公布后為何股價沒有跌?答案是在業績發布前幾天“碰巧”開始停牌。
盡管,經歷股災,又在去年與同方股份(10.330, 0.20, 1.97%)(600100.SH)“聯姻”失敗,“血王”上海萊士(19.540, 0.00, 0.00%)(002252.SZ)的股價依然“穩如磐石”,總市值維持在千億附近,動態市盈率超過100倍。
2018年2月27日下午,上海萊士發布了2017 年度業績快報:公司營收同比下滑17.13%至19.28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47.28%至8.5億元。
根據公告,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股票價格波動,2017年因證券投資而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及投資收益均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
關于上海萊士“炒股”、控股股東高質押以及如何鑄就千億市值的歷史,我們曾經在《千億血王的關鍵時刻:利潤下滑,“炒股”撐業績,韭菜要不要跑?》(點擊可以查看原文)這篇文章中詳述,也曾提醒投資者注意“上市公司的這種(“炒股”)利潤含金量與主營業務產生的利潤不可同日而語,具有一定不可持續性”。
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杯具來的如此迅速,如此酸爽!
8.5億的利潤支撐972億的總市值,壓力山大!然而,大家卻并沒有看到跌停板,緣何?因為人家在業績預告發布前的一個星期就停牌了!!!
業績預告前停牌:擬160億收購控股股東資產
2018年2月22日晚,上海萊士發布關于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停牌公告,自2018年2月23日開市起停牌。
根據公告:上海萊士擬籌劃通過向天誠國際投資的股東發行股份及/或支付現金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天誠國際投資或其下屬子公司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融資不超過交易金額的10%,初步預計交易作價或達160億元以上。
2017年三季報顯示,上海萊士的控股股東為科瑞天誠和萊士中國,其分別持有上市公司32.10%、30.36%股份。而這一次上市公司擬購買資產的交易方天誠國際,也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科瑞天誠和萊士中國控制的公司。
根據公開資料,天誠國際是由科瑞天誠全資子公司、萊士中國及其他投資方于2016年5月合資設立的境外并購平臺,主要從事血制品行業整合的戰略投資業務。
簡單的說,就是要收購控股股東旗下的資產,構成關聯交易。
頭腦風暴:收購價值超過160億的主要資產會是什么?
依據公告,上市公司擬收購天誠國際投資或其下屬子公司100%股權,那么天誠國際旗下都有哪些資產呢?
翻看上市公司過往公告,我們可以查到的天誠國際旗下主要資產有兩個——BPL以及Biotest這兩家血制品公司。相關股權結構如下:
(備注:科瑞天誠及萊士中國對上海萊士持股比例來源于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報,天誠國際對Biotest持股比例來源于上市公司2018年2月2日公告,天誠國際對BPL極其母公司持股比例來源于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
同時,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科瑞天誠及萊士中國也曾在公告中表示擇機將BPL/Biotest整體或相關業務、資產注入上海萊士。
相關證據如下(資料源自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及2018年2月2日披露的《關于控股股東收購 Biotest 相關事項的公告》):
因此,我們合理推測:上市公司擬收購的資產可能會涉及BPL和Biotest這兩家公司。至于是兩家都涉及,還是只涉及其中一家,甚或是否涉及其他資產,目前根據公開資料無法判斷。
這些資產的含金量如何?
翻查相關公告,我們發現對于這兩家公司規模的描述篇幅可觀,但是對于公司的詳細利潤情況卻是“語焉不詳”。
比如說,在上海萊士2016年年報中,對于BPL基本情況的介紹里,關于這家公司的經營數據表述為“2016年度銷售收入約3.07億英鎊,較2015年增長約22%”,對于公司的盈利情況未曾提及:
同樣,對于另外一家公司Biotest的關鍵數據——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上海萊士在2018年2月2日披露的《關于控股股東收購 Biotest 相關事項的公告》中語焉不詳,而是用了另一個A股普通投資者并不常見的財務數據: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盡管,上市公司未曾提及相關數據,但作為以讀財報為樂的面包財經,我們可以給出其中一家公司精確的凈利潤數據,因為Biotest是一家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財報并不難獲取。
Biotest的盈利情況到底如何?我們翻查了財務數據發現:此前兩年利潤很慘淡,已經連續虧損。
紙里是包不住火的,何況是海外上市公司的利潤數據?
Biotest拆解:兩年虧損約9.2億
財報顯示:2009年之后,Biotest營收規模逐漸擴大,至2015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9億歐元,隨后在2016年略下降至5.53億歐元。
與公司規模變化相反的是,公司凈利潤自2012年開始持續下滑,至2015年大幅虧損0.82億歐元,2016年再虧0.46億歐元,2015及2016這兩年合計虧損約9.2億人民幣。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繪制的Biotest營收及凈利潤變化情況:
收購對象是海外上市公司,拿到詳細財務數據并不難,上海萊士的公告中卻沒有給出詳細的凈利潤數據。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呢?為什么呢?
如果說上海萊士認為財務數據不重要,那為什么又給出了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呢?
看到凈利潤的虧損額,我們好像明白了點什么。
不管是之前收購邦和藥業、同路生物,還是這一次都是類似的套路:控股股東下屬公司受讓目標公司股權,提前入股,再由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裝入上市體系內。相關詳情可以查看面包財經之前發布的文章《千億血王的關鍵時刻:利潤下滑,“炒股”撐業績,韭菜要不要跑?》。在面包財經微信公眾號上輸入“上海萊士”可以調出這篇文章,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也可以。
業績發布前公司已經停牌,市值定格在972億。上海萊士能否通過此次重大資產重組挽回業績?如何支撐千億市值?復牌之后走勢如何?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