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307/20180307040535416.jpg)
從去年以來,A股打新市場收益不斷減少,再加上今年以來次新股頻破發,機構打新熱情也迅速降溫。獲配數量降低、收益減少,讓機構人士感慨打新“如同雞肋”,甚至今年以來的打新隊伍中已不見券商集合理財的身影。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公布網下機構詢價情況的新股共19只,本輪參與打新的券商自營賬戶有54家,相較于去年同期參與打新的賬戶及產品減少超過20家(只),其中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全部退出。券商網下打新的平均獲配數量也在逐步減少,年內平均獲配僅1330股。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網下打新賬戶中,C類投資者占比高達80%。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類、B類、C類三類投資者平均網下實際中簽率分別為0.043%、0.037%、0.008%,平均網上中簽率為0.064%。與2017年相比,2018年A類和B類投資者平均網下實際中簽率均略有上升,C類投資者平均網下中簽率略有下降,且C類投資者平均網下中簽率遠低于相應平均網上中簽率,C類投資者在打新中簽率方面依然稍有劣勢。
在網下打新收益方面,新時代證券分析師孫金鉅表示,目前2018年獲得批文順利上市且開板的新股共6只,其對應的A類、B類和C類投資者實際開板收益分別為41.81萬元、37.04萬元、7.28萬元,單只股票平均開板收益分別為6.97萬元、6.17萬元、1.21萬元。
盡管如今打新的模式是無本獲利的“后付費”模式,不少券商自營盤及集合理財產品卻依舊選擇直接退出。之前表現較為活躍的中泰證券資管、興業證券資管已不見身影。券商不斷退出網下申購的“舞臺”,不僅僅與網下機構申購中簽率太低有關。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金鉅認為,IPO加速而導致的新股平均開板漲幅下降,導致新股對新增資金的吸引力也相對有限。
據記者統計,截至3月5日,近兩年來A股市場共有86只個股跌破發行價,招商公路則在上市當日就跌破發行價。不過,新股的漲幅依舊吸引著眾多投資者,近兩年來有三成新股的股價實現翻倍。
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發現,近兩年以來在A股上市的688只新股中,寒銳鈷業的漲幅最高,自上市以來截至發稿日漲幅達1589.63%;其次則是康泰生物,漲幅達到978.54%。此外,還有12只個股自上市以來截至發稿日的漲幅超過500%,股價翻倍的個股更是高達207只,占比達30.09%。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