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底,實現總資產3萬億元,年銷售規模8000億元,年利潤1500億元,負債率下降到同行中低水平,成為世界百強企業。”3月26日,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恒大在資產負債率從2016年的79.7%降至2017年的71.1%、銷售規模邁入5000億門檻的同時,保持著資金的穩健。
曾因快速擴張和大量舉債一度面臨高負債的恒大,如今喊出“降負債”的口號,顯得頗不尋常。聯想到萬達一系列出售資產的舉動,“降負債”似乎已經成為行業的一種風向。
年報季降臨,在發布2018年策略時,“降負債”已成為大多房企一個重要的財務目標。
短期來看,這種做法無可厚非。融資環境收緊、市場降溫預期強烈,將使得房企的資金狀況趨于緊張。但通過對資金流量表的梳理,很多企業的現金流足以覆蓋短期負債。因此,“降負債”的口號雖響,卻不意味著企業已進入危急時刻。
分析人士指出,現階段,“降負債”更應被視為一種權宜之計。在行業集中度提高的大勢下,規模導向仍然存在。房企主動降負債的做法,實則是為了有更大的資金回旋余地。
上市房企去年負債率普遍提高
與恒大不同,2017年大部分上市房企的負債率出現了一定提升。如萬科的資產負債率從80.54%上升到83.98%;碧桂園從86.2%上升到88.89%;華潤則從67.41%上升到69.99%。
作為衡量財務結構穩定性的“凈負債率”指標,同樣普遍提升。如碧桂園從48.65%提升至56.91%;華潤從23.80%提升至35.90%。
規模與負債是一對共同體,房企在做大規模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負債率的提高。具體表現為房企土地儲備增加,占用了較多的資金。根據統計局的信息,2014年至2016年,房地產企業購置土地面積連續三年負增長。土儲不足使得房企在2017年大量補倉,當年的土地購置面積轉正,土地成交價款也增長了近50%。
另一方面,多元化轉型的推進,也占用了企業的部分資金。如商業地產和長租公寓的運營,雖然能帶來穩定現金流,但資金周轉速度偏慢,往往形成資金壓力。
雅居樂就在年報中指出,由于不斷加大地產、非地產業務投資,雅居樂的資產負債率從2016年的66.48%上升到了72.96%;凈負債率也從49.10%上升到了72.96%。
但雅居樂首席財務官兼副總裁張森在業績會上表示,這一負債率“在行業里是不算高的,屬于中等水平。”
去年房地產業的資產負債率處于什么水平?從已經發布年報的房企來看,大部分的資產負債率在65%-85%之間,凈負債率則有著較大的差距,從30%的低水平到超過100%。雖然投資者心中都有一條“警戒線”,但對于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業來說,現階段的“危機”似乎并不明顯。
某券商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房企在這兩年進行了債務置換,不僅使得債務總成本降低,短期債務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債務結構趨于合理。另一方面,經過過去兩年的銷售,大部分房企握有較為充裕的現金流,且多數能夠覆蓋短期負債。
該人士表示,一些負債比例大幅提高的房企,或者總負債率偏高的房企,實際的債務壓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這也是與2008年、2010年那兩輪資金危機的很大區別。”
五礦地產凈負債率從2015年的13.8%,大幅提升到2017年的62%。五礦地產副總經理何小麗表示,公司的平均借貸成本僅有3.81%,且現金規模相當于短期債務的157%,因此,“負債率屬于比較健康的水平”。
激進者亦有。截至2017年末,福建房企融信的資產負債率上升6.88個百分點至81.93%;凈負債率則從2016年的101%增加至159%。與此同時,融信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儲備約64.46億元,同比下降44.1%。
但在已經發布年報的大中型房企中,類似融信的案例并不多。
房地產金融監管趨嚴效應
無論穩健者還是激進者,均對未來的負債率提出了一些約束性指標。恒大就提出,到2018年末,資產負債率從71.1%下降到60%左右,2019年末下降到55%左右。
何小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三年將五礦地產的凈負債率控制在60%到70%之間。融信中國董事、首席財務官曾飛燕也在業績會上稱,計劃2018年年底將凈負債率降至100%以下,2019年年底控制在65%左右。
對于控制負債率的原因,何小麗表示是由于金融監管的加強,導致融資成本增加、放款周期延長。“雖然還在可控范圍內,但有些銀行的開發貸成本已經提高了。”這種觀點也成為業界的共識。
監管層早已釋放出加強房地產金融監管的信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就表示,房地產金融風險是可控的,但“個別的房地產企業可能在財務方面比較激進的現象,會有一些風險”。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房地產融資政策短期內只會強化,不會松動。加上房地產市場降溫的預期強烈,“2015年以來的‘現金牛’效應將逐漸減弱,房企也將逐漸面臨資金的壓力。”
對于“降負債”措施,恒大提出三項:降低負債總額,多元產業引入戰略投資,增強盈利能力增加凈資產。何小麗則表示,可通過調整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比重的方法來降低負債率。
這一輪企業的“降負債”措施似乎并未傷筋動骨。嚴躍進指出,由于現階段經營狀況良好,資金鏈相對健康,企業主動降負債,將有著較大的回旋余地,其效果要好于資金惡化后通過出售資產來解決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做法將使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一些變化,如企業在土地和并購市場將趨于謹慎,融資規模下降,股權融資增多,合作開發模式增多等等。
事實上,從戰略調整的角度,此輪“降負債”的做法,更多被視為大中型房企的一種權宜之計。
由于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高的趨勢仍然存在,房企對規模的追求也未停止。具體表現為,盡管判斷為“小年”,很多房企仍然大幅提高了2018年的銷售目標,并制定了可觀的銷售遠景。這也意味著,房企不會放松對優質資源的爭奪。
向來以穩健著稱的龍湖,在年報中表示,“面對行業并購整合的新周期,我們也將密切關注,爭取有所斬獲。”曾飛燕也直言,融信降低負債率并不意味著要降低負債,“控制負債不是主要的措施。公司要發展,我們還是適度要去借債,還是需要去融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