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披露的2017年基金年報顯示,公募基金2017年傾向于布局消費、保險等大藍籌。但經過2017年以來藍籌股的大幅上漲,基金對于2018年的投資思路出現變化。不少投資業績領先的基金經理認為,2018年宏觀經濟增速料有所放緩,對市場持謹慎樂觀態度,未來A股震蕩幅度將加大,估值合理的優質公司值得堅守。
熱捧消費保險
拋售醫藥工業
金牛理財網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公募基金整體凈買入居前十的股票分別是分眾傳媒(13.100, 0.21, 1.63%)(凈買入196.65億元)、中國平安(65.590, 0.28, 0.43%)(凈買入188.48億元)、中國太保(34.280, 0.35, 1.03%)(凈買入176.03億元)、伊利股份(28.600, 0.11, 0.39%)(凈買入162.87億元)、新華保險(46.210, 0.19, 0.41%)(凈買入139.37億元)、保利地產(13.930, 0.46, 3.41%)(凈買入88.07億元)、三安光電(24.060, 0.73, 3.13%)(凈買入83.40億元)、五糧液(67.360, 1.00, 1.51%)(凈買入82.56億元)、隆基股份(34.010, -0.26, -0.76%)(凈買入79.45億元)、招商銀行(29.440, 0.35, 1.20%)(凈買入77.18億元)。此外,萬科A(34.150, 0.86, 2.58%)、工商銀行(6.080, -0.01, -0.16%)、復星醫藥(44.890, 0.40, 0.90%)、格力電器(47.270, 0.37, 0.79%)等也是基金凈買入居前的股票。
凈賣出方面,上汽集團(34.280, 0.27, 0.79%)以凈賣出62.85億元成為基金年報減持最多的股票,其他基金減持幅度居前的股票還包括東阿阿膠(61.960, 0.31, 0.50%)(凈賣出58.02億元)、交通銀行(6.200, 0.02, 0.32%)(凈賣出46.52億元)、恒瑞醫藥(86.370, -0.64, -0.74%)(凈賣出40.92億元)、網宿科技(14.690, -0.26, -1.74%)(凈賣出39.68億元)、康美藥業(22.370, -0.10, -0.45%)(凈賣出39.24億元)、國泰君安(17.390, 0.33, 1.93%)(凈賣出35.73億元)、華夏銀行(8.930, 0.02, 0.22%)(凈賣出34.63億元)、三友化工(8.720, 0.11, 1.28%)(凈賣出34.34億元)、葛洲壩(8.820, 0.05, 0.57%)(凈賣出31.89億元)等,凈賣出金額均超過30億元。
整體來看,2017年基金相對青睞消費、保險等大藍籌。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年報配置至今已過去一個季度。從2018年一季度市場變化來看,大藍籌總體走弱,成長風格股票出現了較大反彈,此外,2017年被大量拋售的醫藥等股票也有較好表現。由此看來,基金對于2018年的投資思路,較2017年年末已經發生了變化。
震蕩有望加劇
淘金優質公司
對于2018年宏觀經濟與A股行情,在2017年斬獲大量收益的基金經理普遍認為,2018年宏觀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A股震蕩料加劇,將淡化風格,更看好估值合理的優質公司。
2017年股基業績排名第一的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就表示,未來布局的出發點是對經濟周期敏感的低定價股票。一方面,會沿著順周期方向尋找尚未被充分認識的優質公司;另一方面,將堅決不參與市場博弈,始終堅信股票唯一合理的盈利來源是公司長期業績回報。
國泰互聯網+基金也表示,首先,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未來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行業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其次,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等領域也蘊含投資機遇。再次,與中國宏觀經濟相關的金融等行業也具備較好的投資價值。
嘉實滬港深精選基金表示,2018年A股盈利仍能維持較快增長,但增速可能見頂回落,上證指數漲幅可能超過2017年。2018年價值風格有望繼續占優,相對看好銀行、地產、保險、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的重估機會,對2017年漲幅較大的電子白馬股則需謹慎。從港股方面看,對2018年港股市場繼續保持樂觀,港股有望繼續跑贏A股,仍以價值投資為主,關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兩個長期方向,關注具備深度價值的周期性投資機會,相對看好港股中銀行、地產、航空、保險和原材料等行業。
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基金表示,企業盈利增長,基建投資已經連續六年增長,房地產連續三年高景氣,這使得居民財務杠桿上升較快,疊加制造業中鋼鐵、水泥等重資產行業被高度管制,以及未來幾年凈出口對我國經濟拉動作用將減小等因素,預計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在此背景下,不會依據宏觀數據起伏大幅調整持倉結構,也不會猜測、跟隨市場風格變化,而是將始終伴隨優質公司成長。投資線索主要關注行業競爭結構優化、投入資本產出變化,投資領域主要關注消費服務與科技創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