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銀行年報季,各家上市銀行紛紛交出2017年成績單。這當中,工、農、中、建等大行表現尤為搶眼。透過2017年各家年報,可以看到中國銀行(3.820, -0.03, -0.78%)業去年整體取得不錯的業績。在宏觀經濟回暖、強監管、銀行業務轉型等背景下,銀行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均有提升,并正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進發。
經營業績態勢向好
2017年,國有四大行股價一路領漲,其背后少不了業績的支撐。與2016年相比,四大行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都大幅回升。
數據顯示,2017年,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實現凈利潤分別為2875億元、1931億元、1724億元、2422億元,凈利潤增速為3%、4.9%、4.76%、4.67%。
此外,各行撥備前利潤、存款等指標也備受關注。以工商銀行(5.860, -0.01, -0.17%)為例,2017年撥備前利潤達到4924億元,增長9.1%,為近幾年來的最好水平。2017年客戶存款比上年增加1.4萬億元,增長7.9%,增量和增幅均居業界第一。
“2017年工商銀行保持穩中向好的經營態勢。體量壯大、體型改善、體形強健相得益彰,這是去年最大的特點。”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說。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出,從凈息差、資產質量、凈利潤、撥備前利潤等幾個方面來看,雖內部存在分化,但整個銀行業業績改善、經營好轉的態勢是比較明顯的。宏觀經濟企穩回升,也為銀行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支撐。
資產質量明顯提升
資產質量好轉同樣是2017年銀行年報的另一大亮點,這也被認為是提升銀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2017年,農業銀行(3.810, 0.00, 0.00%)不良貸款實現雙降,不良余額較年初下降368億元;不良率下降0.56個百分點至1.81%;工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至1.55%;建行和中行不良貸款率分別降至1.49%和1.45%。
股份制銀行也有類似的表現。2017年末,中信銀行(6.260, -0.06, -0.95%)、光大銀行(4.030, 0.00, 0.00%)、招商銀行(28.850, 0.09, 0.31%)、平安銀行(11.000, 0.13, 1.20%)的不良貸款率分別較上年下降0.01、0.01、0.26、0.04個百分點。
“資產質量的改善,一方面因為宏觀經濟形勢向好;另一方面,我們適應經濟轉型時期的特點,及時調整了信貸體系。”工商銀行行長谷澍表示,資產質量的好轉有著堅實的基礎,未來的持續改善是可以預期的。
此外,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此前表示,從同業、理財、表外等業務看,銀行業治理亂象整體效果良好。截至今年1月份,理財業務比去年同期僅增長1%,表外業務開始收縮,野蠻生長和交叉的產品趨停。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趨勢,基本上得到遏制。
服務實體回歸本源
“銀行業首要的任務就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銀行最大的風險。”中國銀行副行長劉強這樣說。在2017年報中,服務實體經濟也成為各大行工作的關鍵內容。
2017年中國銀行重點支持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戰略新興產業貸款增長487億元。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萬億元,增長13.5%,高出全行貸款增速4個百分點。
廣告
農業銀行則在全年新投放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貸款5678億元,同比多投2081億元。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涉農貸款口徑)余額分別突破3萬億元和1萬億元。
在銀行業整治亂象背景下,服務實體經濟并未因此受限。據郭樹清介紹,2017年銀行業資產只增長8.7%,但對實體經濟貸款增長12.6%,達到14萬億元。而且對小微企業、“三農”的貸款增長高于平均增速。
“重點支持國家發展戰略,支持‘十三五’重點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經濟等領域是我們未來信貸資產配置的重點。”農業銀行行長趙歡說,優化信貸結構調整,既符合實體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又能提升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性。
“只有實體經濟好,宏觀經濟好,銀行才能好。”董希淼說,在嚴監管、扶持政策引導等系列措施下,銀行必然要回到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本源上來。當前整個銀行業也到了高質量發展的階段,2017年100多家銀行縮表,背后是逐漸擯棄拼速度、拼規模的增長,更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思路的踐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