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基金清盤潮延續至今,迷你基金仍在加速離場。截至4月11日,年內進入清算程序及已清算的基金共計102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與去年同期不足10只的數量相比大幅增加,且尚有567只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紅線之下。業內人士認為,監管趨嚴、委外撤離、發行提速等因素是基金集中清盤的原因。
今年以來,基金清盤數量仍然高企。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年內進入清算程序及已清算的基金共計102只,同比大幅增長。清盤加速并非突如其來,自去年下半年起,基金清盤現象便集中出現,近130只產品啟動清盤,這與迷你基金監管趨嚴緊密相關。
早在去年6月,滬深交易所便推出了《證券投資基金上市規則(2017年征求意見稿)》,該文件規定了規模較小的“迷你基金”進入終止上市程序的觸發條件和具體規則。不僅如此,滬上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監管層去年也明確表示,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若超過10只,將被暫停申報新基金,若同類型“迷你基金”超過3只,還會被暫停申報同類基金產品。
數據顯示,目前有567只基金產品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紅線,其中還不包括在合同中規定滿足“規模維持2億元以下”等條件便觸發清盤的產品。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迷你基金集中清盤現象不會戛然而止。
除此之外,委外資金離場也是導致基金清盤潮的重要因素。2017年年報顯示,在年內啟動清盤的基金中,有24只產品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99%,存在委外定制可能。同時,從類型上看,逾六成清盤產品為債券型、偏債型基金,恰恰也是委外資金熱衷的產品類別。
凱石財富金融產品研究中心分析師蘭軒認為,債券類基金在委外定制大潮中受益而紛紛發行成立。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委外資金撤離使得此類基金份額急劇縮水,并觸發迷你基金清盤條件,因此出現集中清盤現象。
自2017年3月證監會正式下發委外監管新規后,委外資金撤離便頻頻出現。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清盤的債券類基金近一半是去年下半年后成立的,經歷了幾輪債市下跌,業績的萎靡表現也加快了清盤速度。
基金清盤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卻并非噩耗,相反,清盤可以降低符合離場條件的基金持續運營及管理的高成本,且不會因為迷你基金的存量堆積而阻塞新基金申報。
蘭軒表示,隨著基金發行通道的打開,近年來基金發行提速,基金公司保殼壓力較小,對于一些不符合監管要求或運營成本較高的基金而言,清盤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數據顯示,隨著行情熱度提升,以認購起始日計算,去年四季度以來,連續兩個季度新基金募集份額超過2000億元,環比遞增。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清盤的基金中也有分級基金和保本基金,但從年內清盤數來看,這兩類產品并不多。實際上,分級基金及到期且不符合存續條件的保本基金除了清盤外,轉型也是主要出路。
從轉型路徑看,多數保本基金選擇成為主動管理型基金,比如今年中加心安保本混合基金、前海開源恒遠保本混合基金分別轉型為中加瑞盈債券型基金、前海開源恒遠靈活配置混合基金。至于分級基金,不少產品則選擇轉為LOF類產品,也有一些轉型成主動管理型產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