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09:5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一年集合理財平均回報為負中原證券(5950,004,068%)發力資管前途待考
一方面,頻繁發行新產品、成立資產管理分公司;另一方面,產品收益率排名靠后。在行業整體“瘦身”的情況下,中原證券能否兼顧規模與業績共同增長?
《投資者報》記者 閆軍
從去年的結構性行情到今年一季度的創業板再度成為博弈“主戰場”,波瀾不斷的A股資本市場讓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業績跌宕起伏。既要能踏準去年藍籌股的節奏,又要能適時調整應對今年的風格偏移行情,著實考驗券商主動管理能力。
面對多變的市場與日益趨嚴的監管,券商資管實力與業績表現尤為被投資者關注。《投資者報》記者以今年一季度末為時間節點,分別考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以及近一年來回報率兩個指標發現,去年剛剛完成“A+H”股上市的中原證券集合理財產品表現不如人意。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原證券資管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一季度平均收益率為-4.17%,近一年來收益率達-13%,兩項平均回報率指標相對落后。
對于某些產品回報較差的原因和資管新規之下提高主動管理能力的舉措以及未來公司資管業務方面的規劃等問題,《投資者報》記者聯系了中原證券相關負責人,但遺憾的是并未收到任何回復。
整體回報表現不佳
雖然單只產品虧損幅度并不算大,但是中原證券集合理財整體業績表現并不理想。Wind顯示,中原證券有統計數據的18只產品在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回報率為-4.17%,僅有2只產品回報率為正,7只產品虧錢;這18只產品近一年平均回報率-13%,有包括中原證券星火一號、中原證券惠民一號、中原證券炎黃一號精選基金、中原證券炎黃二號靈活配置以及中原證券惠民二號共5只產品收益率為負。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證券星火一號表現最差,今年一季度內虧幅近15%,近一年來虧損達47%。這只產品自2014年底成立以來的整體回報率約-21%。
以中原證券集合理財產品更新到的去年三季報為參考,中原證券星火一號僅重倉了一只股票,即眾合科技(12.350, -0.04, -0.32%),倉位占比為99.7%。數據顯示,眾合科技在去年三季度跌幅接近10%,同期中原證券星火一號凈值增長率為-16%。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券商都有為上市公司員工持股量身定做集合理財產品的業務,突出特點就是其產品僅持有該上市公司單一股票,集合理財產品表現好壞完全取決于這只個股的表現,并不能以此評判券商的管理能力。
因為對眾合科技的“偏愛”導致業績不佳的還有中原證券惠民一號。其去年三季報顯示,該產品有超過90%的倉位配置了眾合科技。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惠民一號的回報率為-7%,近一年虧損近43%。
不過,對于上述兩只產品是否為眾合科技的員工持股計劃,中原證券方面并未給予確認。
整體來看,中原證券集合理財產品去年第三季度的股票倉位并不算高,中原證券惠民二號的股票倉位僅4.36%,中原證券惠民三號的股票倉位不到13%。
主動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在資管新規即將落地之時,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向主動管理轉型成為趨勢。業內人士認為,主動管理能力已經成為券商資管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中原證券的主動管理能力如何?《投資者報》選取了其中一只股票倉位較高的中原證券炎黃二號靈活配置來看,截至去年三季度底,該產品重倉證券合計近50%,分別是江南高纖(2.840, 0.02, 0.71%)、三七互娛(14.530,-0.30, -2.02%)、愷英網絡(14.990, 0.07, 0.47%)、西藏藥業(40.910,-0.69, -1.66%)、眾合科技以及唐德影視(17.550, -0.15, -0.85%)。而當季度僅有西藏藥業與唐德影視取得正回報,其余四只個股均為下跌。
當前,中原證券并無股票型集合理財產品,混合型產品中僅有中原證券長升6號在今年一季度取得正收益。由于這只去年9月28日才成立的產品并未更新其股票倉位,所以持倉情況不得而知。
中原證券去年的主動管理能力還表現在自營業務上。該公司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其自營交易業務實現營業收入0.26億元,較2016年下降8%。
該公司在2017年年報中做出了解釋:去年,權益類投資面對市場嚴重的結構分化局面,把嚴控風險放在首要位置,主動規避了缺乏安全邊際的高估值品種;公司通過積極擴大藍籌品種的持倉和探索新型業務管理模式,在相當程度上規避了市場分化帶來的風險并取得階段性收益。
布局資管業務已受益
中原證券在去年初完成A股上市后,在資管業務上動作頻頻。首先,新產品發行提速。自2017年初至今年一季度末,其共發行17只新產品,比過去七年發行數量總和還多。
其次,去年下半年,中原證券在上海設立資產管理分公司。該公司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徐海軍曾表示,設立專業分公司的管理架構,有助于提高資產管理業務的運作效率和市場適應性,使資產管理業務真正成為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而將資產管理分公司設在上海,一方面是公司資管業務團隊大部分集中于上海,更重要的是,公司已明確要將上海打造成新的利潤中心,此舉也是該戰略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
布局資管業務讓中原證券收獲頗豐。其去年業績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公司資管業務營收近3億元,同比增長53%。公司資產管理總規模突破210億元,各項產品規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具體來看,集合產品規模67億元,同比增長46%;定向業務規模133億元,增長111%。
在監管層強有力的“去通道”要求之下,券商資管行業總體上迅速“瘦身”。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近16.6萬億元,同比去年一季度末近18.8萬億元,整體規模縮水兩萬多億元。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原證券資管業務的發展是否能一如去年之迅猛仍需拭目以待。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