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券風險加速釋放的背景下,仍處于存續期的保本基金也承受著較大壓力。數據顯示,尚未到期的100多只保本基金中,已有多只產品單位凈值小于1。這些基金的凈值若在到期日之前無法回到面值以上,則基金公司將承擔保本清償的壓力。
多只虧損產品臨近到期日
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顯示,目前處于存續期的103只保本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中,已經有多只基金的凈值跌破1元面值,并且其中一些基金正逐漸接近到期日,留給基金經理扭轉局勢的時間已經不多。
比如某保本基金,截至5月25日的單位凈值為0.9790,而該基金成立于2015年9月25日,保本周期3年,即將于今年9月25日到期。這意味著,基金經理需要在不足4個月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業績,否則基金公司將承擔到期償付差額的壓力,該基金一季度末的份額為9152萬份。從該基金的業績走勢來看,凈值下跌的時間區間主要是在今年,今年以來該基金凈值下跌了4.86%。
值得一提的是,剛過保本期3個交易日仍在贖回期操作的另一只保本基金,5月22日單日凈值暴跌達11.44%。該基金第一個保本周期為2016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17日,到期操作期間為2018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31日。5月17日到期日單位凈值為1.0210,5月22日大跌至0.9060,此次大跌恰好發生在保本周期剛剛結束之后,尚未贖回的投資者能否享受保本待遇,引發市場關注。
大擴容后遺癥顯現
上輪保本基金大擴容發生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當時投資者入市情緒趨于謹慎,自帶“避險”功能的保本基金風潮漸起,基金公司紛紛跟風發行。當時即有人士擔憂,市場環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操作,如果保本基金無序化發行,一旦遭遇極端行情非常容易危及基金公司體系。之后,監管層注意到連帶責任擔保方式保本基金的潛在風險,暫緩保本基金發行,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成立日期定格在2016年9月29日。
在打破剛兌的政策大環境下,2017年2月《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出臺,取消連帶責任擔保機制,存續保本基金陸續在到期后啟動轉型或清盤,保本基金逐步淡出歷史舞臺。
由于保本周期通常為2-3年,因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時候。在到期日之前,恰逢債市頻爆地雷,也給保本基金最后階段的運作加大了困難。
事實上,由于前期市場環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運作,多數保本基金表現平平。數據顯示,除了上述單位凈值已經跌破1的保本基金外,還有一批保本基金單位凈值徘徊在面值上方,如果債市再有調整,也可能面臨跌破面值的風險。從一些基金的凈值波動情況也可以看出,臨近到期日,基金經理的操作趨于謹慎,以盡量避免凈值的大幅波動。
保本基金合同一般都明確規定,在保本周期到期日,如基金份額持有人認購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額的可贖回金額加上其認購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額的累計分紅款項之和低于其認購保本金額,則基金管理人應補足該差額,擔保人對此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因此,若旗下保本基金到期虧損,基金公司將面臨一定的清償壓力。而對持有人而言,在過去2年多的運作中,多數保本基金表現乏善可陳,即便最終能夠保本贖回,持有人的投資收益微乎其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