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1 04:07 | 來源:未知 | 作者: 張維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事實卻相反,仁會生物股價在相關公告發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暴增18%。雖然今日跌幅超過6%,總體上,仁會生物股價還是上漲不少。
仁會生物(830931)擬從新三板摘牌,按照正常邏輯,投資者應該奪路而逃,股價暴跌。
事實卻相反,仁會生物股價在相關公告發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暴增18%。雖然今日跌幅超過6%,總體上,仁會生物股價還是上漲不少。
這背后的投資邏輯是什么?
“是否赴港上市我們董事會也還在討論,目前還沒有明確消息,之后有計劃還會公告。”5月23日,仁會生物相關人士表示。
失去IPO機會后,集郵黨找H股這個可能的新“風口”。
摘牌引發集郵黨豪賭H股?
5月28日,仁會生物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資本市場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結合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經過慎重考慮,公司擬申請從新三板摘牌。
一般來說,摘牌后退出通道會變得更窄,出逃就成為資本唯一的選擇。
然而,仁會生物的摘牌卻出現怪異的走勢,先暴漲后暴跌。
擬摘牌公告出來的第一個交易日,仁會生物股價以19.64元/股,相對上一個交易日出現18%的漲幅。當日最高價為21.75元/股,最低價為17.03元/股。這是仁會做市3年以來單日第二大漲幅。上一次還是在2015年7月10日,股價接連暴跌之后單天漲幅49.75%。
30日,仁會生物股價再次上漲。漲勢并沒有維持太久。今日(5月31日),仁會生物股價出現暴跌,以18.54元/股收盤,相較上一各交易日跌幅達到6%。其中,最高價為19.6元/股,最低價為18.36元/股。
股價暴漲的邏輯是什么?分析人士稱,集郵黨曾經在新三板豪賭過IPO概念股,隨著今年IPO步驟明顯放緩,集郵黨基本隱退。當H股概念出現時,集郵黨再次找到新“風口”,出手抄底的可能性非常大。
“現在買的,應該都是賭仁會生物去香港上市吧”,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有大股東回購這個可能,仁會生物摘牌是按不低于成本價回購,有保底不虧的心理,但我感覺更多的還是在搏未來境外上市的預期。”
摘牌新三板 赴港IPO?
“3+H”推出一個月以來,已經有5家新三板公司宣布計劃發行H股,其中有2家都是生物醫藥企業。
對于新三板來說,生物醫藥公司是港交所上市新規的最大受益者。分析人士指出,創新藥企業一般前期新藥的研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且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盈利,傳統IPO制度下,這類企業上市之路很難。
港股偏愛醫藥板塊,允許尚未盈利或者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對研發型創新藥企業的上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仁會生物宣布摘牌新三板意味著放棄“3+H”,很可能是要選擇直接赴港IPO。
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收盤,市值滿足港股上市要求的新三板生物醫藥公司有9家。其中,市值排位前4的分別是君實生物(833330)、成大生物(831550)、之江生物(834839)、仁會生物(830931)。市值最高的君實生物有128.76億元,仁會生物31.91億元。
沒有盈利的企業有5家,分別是君實生物(833330)、禾元生物(833101)、仁會生物(830931)、澤生科技(871392)、中鈺醫療(430118)。
仁會生物作為新三板知名的創新藥公司,自2000年成立初期就投入糖尿病藥物的研發,連年虧損,直到2014年掛牌新三板時營收都還是零。目前主要研究“重組人胰高血糖素類多肽-1(7-36)”,通用名“貝那魯肽注射液”,俗稱“誼生泰”。
2015年,仁會生物完成了4輪融資,融資總金額為4億元,其中85%的募資都用于擴產項目和研發。2017年該公司雖然實現營收1417.17萬元,同比增長27倍,但仍然虧損1.6億元。深陷泥潭的仁會生物急需上市補血。
仁會生物董事長桑會慶此前也曾公開示好港股市場,“生物技術公司比較容易缺錢,對資金需求比較大,如果沒有長期持續、有實力的資本投入的話,發展是會受到限制的。所以港交所新政對新三板掛牌生物技術公司有很大的吸引力。”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