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10:09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大多數來深圳的人,幾乎都有一段城中村經歷。
在羅湖區水貝從事珠寶行業的黃先生來深圳已經快4年時間,原來在水貝村租住的他在去年搬到了筍崗田心村。原因很簡單:前幾年水貝村進行城市更新,面對高租金,他只好到處尋找新的城中村。
“今年城中村的租金都漲了不少,去年剛來的時候兩房的租金每月不到2500元,今年過完春節直接提到了2800元/月。”黃先生說,“旁邊的住宅小區同樣面積的兩房租金漲到了每月5000元左右,我們哪負擔得起?雖說附近也有城中村的農民房改成了長租公寓,但伴隨長租公寓而來的美好,在我們這種普通租客面前卻似乎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租金立刻水漲船高。
談起最近熱議的深圳“二次房改”,黃先生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雖說滿5年社保可以買房,但面對深圳的高房價,自己暫時還是無能為力。由于還沒拿到深戶,許多政策性住房的優惠也難以享受。即使拿到深戶,從身邊朋友的情況來看,公租房、安居房等輪候時間很長,位置也不一定合適。“位置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人才住房和公租房的比例是否合理?租賃住房資源何時才能滿足大部分無能力購買商品房人群的需求?還有,租賃住房真的很缺嗎?”
深圳樓市向來具有風向標意義,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發布《關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不過,對于城中村,更確切地說是小產權房,在目前的住房架構中始終是個尷尬的存在:法律不承認其地位,在市場上不能自由交易,不能用來抵押貸款,而且時不時就遭遇清理違建的打擊。
城中村支撐起超過一半深圳居民的實際租房需要。如何對待城中村里的小產權房,事關住房政策的未來。有觀點認為,如果能從小產權房著手,給予條件補繳土地出讓金從而適當“轉正”,或給予改造入市的空間,想必市場供求格局會完全逆轉,房價自然也能穩下來。
當然,改造和升級是社會的潮流。只是,來深打拼的年輕人與城中村之間,未來將會如何“共存”?城中村里的小產權房又該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