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通一達相繼清空豐巢股權,加入菜鳥陣營;未來快遞入柜率或達20%;目前豐巢菜鳥驛棧仍虧損
端午節前,申通快遞(23.000, -0.25, -1.08%)發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申通快遞有限公司(下稱“申通有限”)向深圳瑋榮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深圳瑋榮”)轉讓所持的豐巢科技9.09%股權。同一天,韻達股份(53.220, -2.27, -4.09%)也公告稱,公司及旗下子公司擬將持有的豐巢科技13.47%股權轉讓給深圳瑋榮。
豐巢科技是順風、申通、中通及韻達等成立的末端配送公司,主要研發智能快遞柜,解決用戶不在家等快遞“最后一公里”難題。
交易完成后,申通、韻達及其子公司均不再持有豐巢科技的股權。至此,加上此前已經撤出的中通,“通達系”已經全面退出豐巢。
對此,豐巢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三方將繼續保持業務合作,快遞柜費用不會變”;韻達稱,“具體以公告為主”;申通未回復相關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5月底,在阿里與菜鳥等13.8億美元入股中通的同時,菜鳥網絡子公司浙江驛棧獲得了來自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百世及其相關子公司31.67億元的融資。浙江驛棧是菜鳥網絡旗下全資子公司,增資前菜鳥擁有100%股份。
市場人士認為,通達系頗有點脫離順豐豐巢,轉投阿里菜鳥的意思。也有傳言稱,為了應對三通與菜鳥的合作,順豐要求通達系自動退出豐巢,不過豐巢方面否認了這種說法。無論真實原因是什么,目前的這種變化至少對快遞柜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通達系出走豐巢、轉投菜鳥陣營
豐巢科技成立于2015年6月,由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中國等快遞企業共同投資創建,主要研發智能快遞柜。豐巢總投資5億元,其中順豐占股35%,申通、中通和韻達各占20%,普洛斯占5%。成立后,公司經過至少兩次融資及股權變更。
此次交易前,深圳瑋榮為豐巢科技第一大股東,占股25.6781%,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占股14.4292%。此外,申通有限和上海云韻投資管理公司(韻達子公司)分別占股9.0948%和7.7539%。
交易完成后,深圳瑋榮持有豐巢科技48.2402%股份,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4.4292%;申通有限、上海云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清空股份。
為何清空豐巢股權?韻達稱,“具體以公告為主”。6月14日晚,韻達股份在公告中稱,此次出讓股權預計將會為公司帶來非經常性的一次性稅后收益約4.4億元,增加公司營運資金。
申通未回復相關問題,但其在14日的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可將股權轉讓所得投入到快遞業務板塊的主業上,有利于進一步聚焦主業。
5月29日,在阿里與菜鳥等13.8億美元入股中通的同時,菜鳥網絡子公司浙江驛棧獲得了來自中通、申通、圓通、韻達等31.67億元融資。其中,申通擬投資1億元,持股比例1.40%;圓通增資4.5億元,持股增至6.28%。中通方面投資最多,投資金額10.75億元,占股15%,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福杉投資有限公司(韻達子公司)投資7.16億元,占股為10%。
因此,此次申通韻達“出走”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為,“通達系”企業“拋棄”順豐、站隊阿里系。
去年6月發生的“豐鳥大戰”,順豐與菜鳥圍繞著豐巢的數據接口問題曾產生沖突,雖然最終以和解告終,但順豐與阿里系的關系一直緊張。
“申通與韻達此刻的退出,還是比市場預期來得早了一些快了一些”,快遞專家趙小敏稱,但總體還是在預期范圍內,相關方的退出不會影響到用戶正常使用,此次通達系的退出將加速快遞業終端的市場布局。
誰的豐巢?順豐系將持股70%
此次交易接盤方深圳瑋榮的控股股東為深圳明德控股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明德控股”),后者也是順豐控股(44.980, -0.84, -1.83%)的控股股東。明德控股持有豐巢科技5.8494%的股份,因此,交易完成后順豐系持有豐巢科技的股份達到近70%,將主導豐巢科技的運營。
業內有聲音稱,此次退股行為或許與通達系入股“浙江驛棧”有關。
一位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順豐作為豐巢大股東,在通達系快遞入股其他公司問題上比較強硬,因此,此次通達系快遞公司從豐巢退股是被迫退出。
對此,豐巢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快遞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商業選擇,豐巢不存在請退或被清退行為。”
通達系起家于阿里生態圈,阿里是通達系的生存土壤,這包括阿里提供的商業、金融、物流等基礎支撐,這種生態協同已經無法斷然剝離時,走深度的生態協同就成了通達系的優先選項,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稱,而僅局限于末端服務的豐巢則暫時不足以提供這些資源。
楊達卿認為,順豐一直尋求建立自主生態體系,隨著申通及韻達的撤出,或更加堅定順豐自建生態圈的意志。
“未來競爭的主流是生態企業集群的協同,”楊達卿稱,在菜鳥沒有全面布局末端智能柜市場之際,申通和韻達的投資是末端資源的補充。但隨著菜鳥構建包括末端智能柜等全鏈路的物流基礎設施,申通及韻達的投資算是一種生態回歸。豐巢是依托于順豐的開放性平臺,但順豐目前還不具備類似阿里這樣融匯物流、金融、商業等全鏈路的支持。
行業盈利難,豐巢去年虧損超營收
豐巢科技成立后,于2017年1月獲得25億元A輪融資,隨后在今年1月又獲得了20.7億元的融資,如今的豐巢科技市值達到百億元。
快遞柜市場規模很大,豐巢是行業的頭部玩家,其在一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5%。即便這樣,豐巢也難逃盈利困難的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豐巢科技資產總額為45.9億元,負債總額為17.6億元,全年營業收入為3.08億元,凈虧損3.85億元。
截至2018年5月31日,豐巢科技的營業收入為2.88億元,凈利潤為-2.49億元,資產總額為63.11億元,凈資產為45.79億元。
有觀點認為,申通韻達的此次轉股“出逃”或許也是不想跟在豐巢后面繼續虧損。快遞行業專家徐勇則稱,退出豐巢也許是有競業限制的約定,與豐巢虧損無關。
實際上,不僅豐巢在虧損,其競爭對手中郵速遞易和菜鳥驛棧同樣面臨盈利難題。
中郵速遞易2016年凈利潤約為-12.69億元,同比下降3244.99%。據媒體報道,菜鳥驛棧在2017年度凈虧損達2.90億元;其2018年一季度凈虧損為1.14億元。
由于驛棧、豐巢等智能柜作為物流服務的基礎設施,一方面在派件中扮演著末端“水龍頭”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收件中扮演“抓手”的角色。因此,楊達卿認為“這樣的快遞末端服務很難孤立發展,必須依托物流全鏈路才有價值。短期內若謀盈利,可能造成服務鏈的割裂”。
豐巢目前的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派件寄存,并以電商小件為主,而順豐是以商務件為主,缺乏充足的小件獲客源,難以形成高頻使用率,這對豐巢是很大的壓力,楊達卿稱,但目前智能快遞柜市場的主要玩家都還沒構成充分的服務網絡覆蓋,未來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行業“巨頭”尚未出現,未來將多元化競爭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400.6億件,同比增長28%。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18年國內的快遞業務量將達到476.5億件,而到2020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將超過600億件。
從市場前景上看,消費者網購趨勢明顯,對最后一公里的服務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快遞柜數量大約為20萬個,預計到2020年,快遞入柜率有望達20%,對應快遞柜格口需求約為7600萬個,市場需求及潛力巨大。
“快遞柜在目前的末端配送還不是核心,還是個位數,因此快遞柜市場還很難說誰有很大話語權,”趙小敏稱,從現有的快遞柜市場看,還沒有一家超過20萬組,快遞末端投放快遞柜的比例還很低。
但不能忽視的是,智能快遞柜市場發展前景巨大,中長期來看要有300萬-500萬組的市場容量,前景極為廣闊,但目前的鋪設量還無法滿足消費者正常使用需求。趙小敏稱,現階段能與豐巢快遞柜鋪設量相較的只有中郵速遞易,目前沒有一家快遞柜企業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
“快遞柜企業很難不和同行競爭,競合關系還會長期存在,”趙小敏稱,在通達系退出豐巢后,豐巢快遞會加速引入新的戰略股東,未來也可能獨立上市,成為快遞末端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快遞的末端配送必然是多元化的,”徐勇稱,快遞智能自助柜、驛站、社區門店、物業代理、業主智能柜等都將是末端配送的選擇。其中,快遞智能自助柜的便利性、低成本、私密性和24小時的服務特色依然是主流末端配送服務模式之一。因此,通達系退出后讓豐巢的中立性更強,有利于更多的快遞品牌選擇豐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