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壽險業正在從2018年“開門不紅”的陣痛中緩過神來。
最新數據顯示,上市險企壽險保費結構持續改善,單月增速持續提升。其中,中國人壽(23.490, -0.16, -0.68%)、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49.690, 0.02, 0.04%)前6月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4.04%、21.63%、17.61%和10.83%。與前幾個月表現相比,中國人壽、平安壽險、新華保險增速均創今年新高。
新保觸底反升,打破困境險企各顯神通
今年以來,受利率環境變化、監管政策趨嚴、產品形態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壽險行業整體出現新保(新的保單)負增長。諸多現象顯示,6月以來新保開始出現較大回升苗頭。
以平安為例,平安壽險個人新業務單月增速由5月的9.4%提升至6月的19.7%,同時,今年前六月,平安壽險個人新業務從一季度末的同比下降16.6%收窄至下降6.3%;太保壽險代理人渠道新保業務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好轉,同比降幅從一季度末的28.17%收窄至6月末的19.74%。
從行業來看,雖然增長仍然困難重重,但新保下跌亦開始出現筑底苗頭。券商中國記者獲得的一份業內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壽險公司人身險業務新保原保險保費收入6555.49億元,同比下降40.04%,較前4月的42.08%降幅亦有收窄。
新保業務數據是保險公司開拓新市場和售出新保單的直接反映,該數字跌幅收窄具有重要意義,意味著保險公司開始探索出一些應對發展困境的方法,可為未來的可持續增長打下基礎。
為了推動新保業務和整體業務穩定增長,保險公司在二季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太保二季度以來推出了一系列轉型舉措,包括提升基礎管理水平、隊伍銷售能力。在產品方面,大力提升長期保障型產品的推動力度,借助組合銷售,推動件數和舉績增長,提升隊伍收入,穩定留存。同時加強長期儲蓄型產品銷售,訓練、引導營銷隊伍側重養老規劃與補充等功能,激發并滿足客戶相關需求。數據顯示相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月營銷員隊伍結構相關的一些指標均呈改善態勢。
平安壽險二季度也開始重點推動長期保障型產品,開發家庭保障市場,推出高件均重疾險拓展中高端市場,同時推動AI技術在客戶經營、隊伍管理、客戶服務領域的運用。
受系列市場舉措帶動,上市險企總保費增長總體呈現改善態勢。以國壽為例,該公司前6月保費收入增長4.04%,增幅進一步提升,改變了一季度同比負增長1.14%的下降態勢;平安壽險上半年保費收入更是達到了21.63%,為上市險企增長之最。
銀保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5月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1.41萬億元,同比下降11.54%,跌幅較前4月同比下滑13.6%繼續收窄。今年以來,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壽險公司保費出現2012年以來首次下滑。不過繼今年一月創下最大跌幅后,此后各月下滑幅度逐漸收窄。
華泰證券(15.710, 0.27, 1.75%)分析認為,2017 年開門紅高基數時期已過,下半年同期壓力較小。開門紅承壓效應已逐步褪去,持續推進的產品轉型將推動保障型產品銷售,19號文實施下各險企積極調整產品設計,新產品已實現完美對接,全年價值增長的趨勢將逐步向好。
折現率變化利好“凈利潤”
在新保業務改善的同時,新華保險亦在上周發布了首份險企業績預增公告。新華保險表示,業績預增主要原因是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
新華保險初步測算,預計2018年半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母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將增加80%左右。2017年上半年同期,新華保險歸母凈利潤為32.3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母凈利潤為33.07億元。這意味著新華保險2018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有望達到58.27億元。
折現率假設變更在保險公司利潤調節中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傳統人身險合同的長期性,保險公司需要計提準備金以應對未來賠付所需,涉及的精算假設包括折現率/投資收益率、死亡率、發病率、退保率、保單紅利假設及費用假設等。其中,對傳統險準備金計量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就是折現率假設。
折現率假設與國債收益率掛鉤,根據監管要求,這一假設以中債國債十年期到期收益率的750 日移動平均為基準,綜合考慮稅收、流動性溢價、逆周期因素等來確定。
雖然準備金的計提不影響保險公司利潤總額,只影響利潤的分配時間。但當期綜合下來發現,準備金還不夠,則需要對其進行“補提”;如果準備金多了,就進行“釋放”。中國人壽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135.18億元,同比增長119.8%,利潤增長很大的因素亦是受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的影響。
華泰證券分析認為,2017 年來三個半年度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 750 日均線分別變化-16.14bps,-4.31bps 和 +4.08bps,折現率持續上行推動準備金釋放。認為保險行業受益于折現率的變動,均能交出較亮眼的中報業績,并且利潤較快增長在下半年有望繼續保持。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