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字貨幣又因環保問題被“點名批評”了。《自然環境變化》雜志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示:如果數字貨幣持續穩定地擴大采用規模,到2034年全球氣溫將升高到2ºC這一災難臨界點,屆時地球生態系統將難以繼續維持運轉。看樣子,數字貨幣又要被“帶來世界末日”了。
數字貨幣成環保人士眾矢之的
實際上,這也不是數字貨幣第一次因環保問題被指責了,相關報道給出的數字也是一個比一個觸目驚心。2017年底,比特幣的整體能耗被指已經增加到了每年14.54TWh,每一個比特幣的能耗可以支持美國9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量。
還有專家明確指出:比特幣的耗能超過全球159個國家,到2020年其能耗就將超過全球的用電量。除能耗過大備受指責外,其排放量也為人所詬病。有專家稱,每挖掘1塊比特幣,二氧化碳排放量為8-13噸,相當于汽車行駛20.3萬公里或57臺電腦工作一年(每天運行8小時)的耗電量,每年的排放量則高達1770萬噸二氧化碳。
今年數字升級,據報道,數字貨幣所耗費電力較前幾年翻了3倍,比特幣的耗能則估計增加了413.37%,相當于大約30個1.2萬億瓦的核反應堆滿負荷運行。
前段時間,在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舉行的一個會議上,阿爾溫德·納拉亞南教授(Arvind Narayanan)給出的數字再次升級:目前比特幣挖礦的耗能已經接近全球電力總消耗的1%,數值大約是5000兆瓦,約等于400萬家庭一天的用電量,或者幾乎是約800萬人口的用電量,這還只是全球比特幣挖礦一天的消耗。
環境專家為何獨獨揪住數字貨幣不放?
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字使許多專家直接把數字貨幣定為了全球變暖等“世界末日”的罪魁禍首。但實際上,數字貨幣還真背不動這么大個鍋。
據ADVFN網站的CEO Clem Chambers所做的一個比較:比特幣的耗能能力比起傳統銀行來說還不夠看。具體來說,世界上有300萬個ATM機,和ASIC比特幣礦機數量差不多。而據記錄,現在世界上每10萬人擁有12.5家銀行分支機構,這還不包括能源消耗巨大的銀行總部和大規模的服務器農場(這些服務器農場的規模足以讓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礦工相形見絀),根據全球人口數量,世界上至少有100萬銀行分支機構。如果說真的有誰能耗盡地球能源,Chambers認為還是傳統銀行100萬分支機構來得容易一些。
論耗能能力,數字貨幣不僅比不過傳統銀行,也比不過大數據。據九個億財經調查,2017年,全球約有800萬個數據中心在處理數據負載,這些數據中心消耗了416.2TWh的電力,相當于全球總用電量的2%。光谷歌的數據中心就能消耗全球1%的電力。
大家同樣這么會耗能,為何都針對數字貨幣?
九個億財經分析后發現,其中或許有兩個原因。首先還是因為數字貨幣“庶出”的身份沒有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
比起傳統銀行、大數據等被全球政府承認并扶持的行業,數字貨幣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都不高。再加上各國對數字貨幣始終沒有統一的觀點和監管制度,導致數字貨幣多被加上詐騙、傳銷、非法融資等刻板印象。
第二則是因為數字貨幣生不逢時。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并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隨著飛機、電腦等各種新科技發展而逐漸累積成的頑疾。在那個風平浪靜的時代,新科技的出現是受到廣泛歡迎的;而在這個已經風聲鶴唳的時期,新興的數字貨幣任何一點缺點都可能被無限放大。
當然,這并不是為數字貨幣“脫罪”。數字貨幣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確是個不小的問題,也需要得到重視和解決,但希望大家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問題。多位專家就曾表示,目前還不能準確獲得數字貨幣開采到底使用了多少能源。
美國匹茲堡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院研究助理Katrina Kelly-Pitou博士也指出:新技術發明在早期應用時都是很消耗能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新科技都能實現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因為節約能源就是節約成本,這是科技發展的自然定律之一。
而且在數字貨幣產生前,環境問題就已經敲起了警鐘,以偏概全地將責任歸到它身上,或有失公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