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 09:1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一則三年前的致命醫療事故日前舉行聽證,再次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推到風口浪尖。
■本報見習記者 劉 冬
一則三年前的致命醫療事故日前舉行聽證,再次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推到風口浪尖。
作為復星醫藥公司獨家代理的進口醫療器械,達芬奇機器人是其海外成員中的明星產品。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手術并非是機器人獨立完成,仍需醫生控制操作,“機器人”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相比普通的腔鏡微創手術,政府配額管理,高價格、高耗材、高培訓成本和不可知風險導致其難以在國內大規模銷售,概念炒作大于對業績的貢獻。
此外,根據海外最新的研究表明,宮頸癌腹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有更高的復發率、死亡率,無疑是對宮頸癌微創手術和輔助微創手術的機器人的重擊。
手術現場機器人“失控”
援引公開信息可知,英國在2015年2月份進行了該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然而機器人“暴走”致現場失控,后改為傳統人工手術,最終患者在術后不到一周去世。自11月5日起,這場手術的主刀醫師和其助手被英國紐卡斯爾市政府傳喚,展開為期5天的聽證調查,更多當時的細節被披露:手術期間機器發出嘈雜聲音影響醫生之間交流、把病人的心臟“放錯位置”、戳穿大動脈、毀掉病人的縫線等。
事故中的這臺機器人正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早在2006年達芬奇機器人就被引入國內。復星醫藥稱其為國內唯一一個已經獲得美國FDA、國家食藥監總局許可上市的微創腔鏡外科手術機器人產品。
截至2018年10月,中國內地有70多臺達芬奇手術系統在臨床使用,香港地區有10臺在使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地區的達芬奇手術患者總數為十萬例。
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張培茗副教授曾在今年4月份表示:達芬奇機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手術機器人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缺點,比如沒有觸覺反饋,醫生無法感知;機器人替代醫生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感;醫護人員需要更多專業的培訓等等。
事實上,導致前述英國醫療事故的人為因素是:主刀醫生缺席兩次培訓、手術準備不足。此外,來自2015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數據則暴露更多問題:自2000年至2013年間,在機器人手術中致死的患者已達144人。究其原因,包括“機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體體內”等。
值得注意的是,《證券日報》記者查詢國家食藥監局發現,上述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僅在今年8月份,達芬奇機器人相關產品被2次主動召回,原因分別為存在手術期間斷電風險、涉及在中國銷售的數量8臺,零件掉落體內的風險、涉及在中國銷售的973個產品。
概念炒作大于實質貢獻?
達芬奇機器人由手術機器人鼻祖美國Intuitive Surgical(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下稱:直覺外科)研發生產。2011年,復星醫藥與美中互利將各自的醫療器械業務進行合并,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即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為達芬奇機器人在國內的獨家代理。
2016年9月29日,復星醫藥與Intuitive Surgical正式宣布啟動雙方在中國的戰略合作,共同注資1億美元在成立直觀復星,加速達芬奇機器人在國內的推廣,并研發、生產并銷售基于機器人輔助導管技術、針對肺癌早期診斷治療的創新產品。復星醫藥持股40%。
然而,復星醫藥投入數年的達芬奇機器人并未迎來爆發式增長,在2016年達到發展小高峰后,設備銷售不佳。
到了2017年上半年,達芬奇設備銷售收入同比大降52%,復星醫藥稱受審批速度影響。此外,由手術增加帶動的耗材收入的增速也在放緩,2017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手術量超過12800臺,同比增長約60%。2018年上半年手術量超過15000臺,增幅降至24%,此外,今年中報設備銷售繼續下降。
對于達芬奇機器人存在的高風險以及對復星醫藥的影響,復星醫藥對《證券日報》表示不方便評論。
不過好消息是,根據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目錄(2018年),達芬奇機器人將從目錄中的甲類設備(國家衛健委負責配置管理)降為乙類設備(省級衛生計生委負責配置管理),有望加快審批步伐。
前景不明潛在風險高
“我們也在考察機器人醫療設備商,但由于標的少、領域新,目前尚未投資相關公司。機器人在醫院落地面臨三大問題:設備單價高;對醫生的專業培訓仍有所欠缺;如何收費。如果機器人所產生的手術費不在醫院收費名錄里卻向患者收取費用,就屬于違規。”一位長期從事醫療并購的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上海一家婦科三甲醫院來看,該醫院能從事機器人手術的醫生有限,對患者來說成本較高,平均一臺手術費用在3萬元至4萬元。“開機費用約三萬元左右,這部分不能進醫保。”該醫院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以宮頸癌為例,手術時長比傳統手術延長1至2個小時左右。
此外,被熱捧的手術機器人所隱含的高風險仍未被完全暴露。
10月31日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兩則最新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早期宮頸癌微創根治性子宮切除術(含機器人輔助手術)與腹部開放性手術相比,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較低,局部復發率較高。
結果顯示,微創手術組4.5年無病生存率86.0%,開放手術組為96.5%,相差高達10.6個百分點。盡管原因尚未查明,業內人士稱該研究結果對宮頸癌微創手術是巨大打擊,而手術機器人作為微創手術的輔助系統也將被波及。目前,部分國外醫療機構已停止宮頸癌微創手術,直到更多的研究顯示風險不存在。
不過,上述發現目前僅適用于宮頸癌。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以用于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在內的各類手術。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