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浙江銀保監局對各銀保監分局、杭州銀行(7.520, -0.01, -0.13%)和各城市商業銀行杭州分行下發了《關于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
該函針對開展互聯網聯合貸款業務不合規的部分銀行提出:核心風控環節不得外包、立足當地不垮區域、規范合作穩健發展三大監管要求。
據悉,早在去年11月,就有消息傳出監管下達新規。但事實上,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當時只是銀保監會對互聯網貸款進行內部征求意見論證階段,最終沒有正式發布。有觀察人士指出:此次浙江地區先行發布了自身轄區監管便函,雖然并不能作為直接行政處罰依據,但警示性和導向性很明顯,對本地城商行還是有強約束效果。
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表示,該監管提示函中最核心條款是本地原則,即原則上不得跨省經營。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中小銀行已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已經暫停了有場景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尤其是涉及省外的部分。
控制異地授信是關鍵
據了解,監管文件中備受關注的是對于異地授信的嚴格控制——城商行、民營銀行開展互聯網聯合貸款業務,應堅守“立足當地、服務當地、不跨區域”的定位,轄內城商行以及分行只能發放身份證為本地,或經營地為本地的機構。
“其實居住地并不容易識別,這里的原則上并沒有要求100%確定,通過綜合的客戶畫像大致確認即可,但此舉比之前銀監會內部討論的省外互聯網貸款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余額的20%更加嚴格。”孫海波認為。
事實上,在該監管提示的函下發之前,一份網傳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圈內傳得沸沸揚揚,其中涉及聯合貸款屬地化比例的規定,即“向外省客戶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總余額的20%”。但該意見稿仍未經官方證實。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多家中小銀行已經暫停了有場景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尤其是涉及省外的部分。
“我們去年確實嘗試做了一些互聯網聯合貸款,有和同業合作,也有單獨做。但試水規模不大,大概是幾千萬,而且額度都非常低,在幾萬左右。”四川自貢銀行行長劉建龍此前對記者表示。
劉建龍還告訴記者,該行和部分具有場景的持牌機構合作了基于場景開發的消費類貸款,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部分互聯網貸款基本上停止展業了,尤其是省外的部分。
浙江臺州銀行行長黃軍民也曾表示,臺州銀行目前發放的互聯網貸款并沒有跨省,凡是線上客戶都是在該行在當地設有分支機構的地方。“我們銀行還是要合規經營,風險可控。目前監管確實不太支持跨省經營。雖然我們力推線上貸款,但強調線上線下融合,輻射當地的實體經濟客戶。”
行業擔心“多頭共債”
除了部門中小銀行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已難見各方資本跑馬圈地的“熱潮”
“今年我們已經在有意識地收縮,放緩放款節奏,余額不會像以前那樣高增長了。”沿海一家銀行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消費金融強監管已非新鮮事,2017年下半年“現金貸新政”以來,就清理了一大批從事現金貸業務的平臺。
“現在做消費金融的公司,沒有在之前的現金貸整頓中死去,生命力可以說是非常頑強了,之前很多機構都消失了。”一家助貸機構副總裁對記者表示,“消費金融比較大的風險就是監管,我們判斷,2019年1月之前,監管的態勢還會加強,尤其是對互聯網銀行和相應平臺公司的監管加強,行業內與之合作的機構會受到很多挑戰。”
“現在我們和其他第三方機構合作線上小微企業貸款模式,但也主要針對當地小微企業。在相關政策正式明晰之前,我們還是不準備向外擴張了。如果將來互聯網貸款可以在異地落地,那我們才會考慮相應方案。”劉建龍說。
除了監管,消費金融的資產質量也是當下消費金融行業關心的問題。
隨著前期的大規模擴張,消費金融的客戶群體進一步下沉,相應的資產質量問題浮出水面。由于消費金融服務的人群,傳統銀行機構覆蓋不了廣泛長尾人群,大部分存在征信記錄缺失問題,開墾之后,越到后面客群的風險成本越高,風控難度也越大。
招商銀行(25.960, 0.11, 0.43%)總行資產管理部顧琦明也坦言,行業內過度借貸現象較為突出,包括學生族、新工作人員和民工,往往因缺乏金融常識和自制力,盲目借貸和多頭借貸,成為“多頭共債”的主體,一旦資金出現問題面臨大面積的個人信用受損,將拖累整個行業甚至金融體系。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