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0:04 | 來源:電鰻財經 | 作者:楊力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年報顯示,黃山膠囊的主要業務為明膠空心膠囊和腸溶明膠空心膠囊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21年,該公司的收入全部來自藥用空心膠囊制造行業;如果按產品劃分,該公司有82.29%...
《電鰻財經》文 / 楊力
黃山膠囊終于“易主”了,但也引來了交易所的關注函。在沒有實控人的情況下,黃山膠囊能否走出現在產品單一業績增長緩慢的“困境”。
無實控人被交易所關注
10月11日,黃山膠囊(002817.SZ)收到了深交所關于其“易主”的關注函。
9月30日,黃山膠囊披露《關于控制權擬發生變更暨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關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股份轉讓暨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進展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余春明及其一致行動人余超彪與山東魯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泰控股)于2022年9月29日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余春明將其持有的公司8970萬股份轉讓給魯泰控股,占該公司總股本29.99%,交易價款合計10.76億元,此次交易完成后,黃山膠囊控股股東將變更為魯泰控股,該公司為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10月10日,黃山膠囊發布公告,該公司接到魯泰控股通知:截至2022年10月10日,魯泰控股已將人民幣10.3億元轉至其銀行共管賬戶。至此該筆交易已基本完成。
然而,僅隔一天之后,黃山膠囊就收到了深交所問詢函。深交所要求黃山膠囊結合魯泰控股的股權結構、公司章程、董事會成員構成情況、歷次三會運作情況,說明認定無實際控制人的合理性。請財務顧問進行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此外,深交所要求黃山膠囊補充說明此次交易完成后對公司生產經營、三會運作、管理團隊的影響,公司在無實際控制人的情況下是否存在保持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團隊持續穩定和公司治理有效性的措施或安排,相關風險披露是否充分。
《電鰻財經》注意到,市場基本解讀此次“易主”為利好,黃山膠囊在9月29日、9月30日、10月9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
事實上,這已不是黃山膠囊在短時間內首次謀劃易主事宜。早在2021年3月,黃山膠囊就曾發布公告,事關公司控制權轉讓。當時余春明擬將其持有的黃山膠囊29.99%股權轉讓給中源坊實業(深圳)有限公司。當年10月,黃山膠囊宣布此次轉讓事宜“流產”,主要原因系受讓方中源坊實業數次逾期且未足額支付訂金。
“易主”后能否走出困境?
黃山膠囊的實際控制人余春明為何要急于賣出自己辛苦養大的企業?年報顯示,黃山膠囊的主要業務為明膠空心膠囊和腸溶明膠空心膠囊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2021年,該公司的收入全部來自藥用空心膠囊制造行業;如果按產品劃分,該公司有82.29%的收入來自明膠空心膠囊,17.68%的收入來自腸溶明膠空心膠囊。
黃山膠囊“易主”的一大原因是:該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余春明生于1946年,今年已76歲。1988年,余春明利用原上海“小三線”廠址創辦黃山膠囊廠,任廠長,此后成功開發腸溶空心膠囊生產線,應用新型腸溶包衣材料,產品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植物腸溶空心膠囊開發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黃山膠囊已經成為行業內規模最大的藥用空心膠囊生產企業之一,年產能達300億粒以上。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山膠囊仍然超過99%的營業收入均來自核心產品藥用空心膠囊。黃山膠囊收入來源的單一為其經營蒙上了陰影,業績增長似乎要到達天花板。
在黃山膠囊上市之前,從2011年至2015年,黃山膠囊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9億元、2.44億元、2.69億元、2.73億元和2.5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0.37億元、0.48億元、0.48億元、0.52億元和0.55億元。在這5年間,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雖然呈增長趨勢,但增幅較小。
2016年登陸A股市場,黃山膠囊成功募資3.01億元,用于年產220億粒藥用空心膠囊擴建等項目建設。然而,在擴產之后,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不僅沒有明顯增長,反而是連續三年下降。
從2016年至2018年,黃山膠囊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0.52億元、0.46億元和0.3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75%、11.22%和22.52%。同期,扣非凈利潤也是連續三年下降。
從2019年至2021年,黃山膠囊又回到了小幅穩定增長的模式,期間該公司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0.32億元、0.36億元和0.48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16.11%、14.69%和32.54%。
今年上半年,黃山膠囊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了6.26%;同期歸屬于上市公司的扣非前和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3152萬元和242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8.22%和7.98%。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2026年全球藥用空心膠囊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重點區域研究報告》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我國藥用空心膠囊市場規模總體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末,我國藥用空心膠囊市場規模已達到73.5億元左右。預計2026年,藥用空心膠囊市場規模將增長至90.0億元。
目前我國藥用空心膠囊生產企業有黃山膠囊、上海廣得利膠囊、益立膠囊、爾康制藥、山東廣生膠囊、蘇州膠囊等。
盡管黃山膠囊處于行業第一梯隊,但總體來看,我國藥用空心膠囊企業數量較多,中小型企業仍占據一定份額,由于技術落后、創新能力弱,國內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藥用空心膠囊數量較少。
或許是因為上市6年公司的業績沒有明顯提升,76歲的余春明終于失去了耐心。此次易主后,在沒有實控人的情況下,黃山膠囊能走出什么樣的經營狀況?這或許也是深交所向該公司發去關注函的原因。
2022年上半年,黃山膠囊的研發投入金額為727萬元,同比增長了4.12%。2020年和2021年,該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935萬元和1344萬元,同期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3%和3.54%。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