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08:39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過會企業達到436家,過會率為86.65%,單月過會率趨于穩定,保持在85%上下。其中,主板過會率為77.78%,科創板過會率為93.88%,創業板過會率為89...
注冊制下,更多企業有機會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但也有部分企業被拒之門外。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來,A股過會企業達到436家,過會率為86.65%,較2021年同期的89.75%有所下降。
從企業被否原因來看,毛利率、內部控制、業績真實性、經營可持續性、行業與板塊定位等相關問題是企業闖關資本市場普遍遭遇的“攔路虎”。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注冊制不代表放松上市標準,新股發行從嚴的常態化監管環境下,入口端審核進一步嚴格,審核端問詢機制的有效發揮可以在保證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同時,讓一批高質量的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也讓部分沒有做好上市公司準備的公司離開A股市場。
過會率趨于穩定
部分企業撤回材料
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過會企業達到436家,過會率為86.65%,單月過會率趨于穩定,保持在85%上下。其中,主板過會率為77.78%,科創板過會率為93.88%,創業板過會率為89.86%,北交所過會率為85.06%。
從被否公司所屬行業看,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用設備制造業被否企業家數較多。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企業主動“撤單”的情形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共有約210家企業撤單,包含13家已經通過交易所上市委審議的企業,但在注冊階段最終撤回上市申請,占比6.2%。
擬IPO企業撤單原因是多元的,有些企業擔心現階段基本面無法支撐上市;有的企業怕經不起現場檢查,一旦被否決耽擱上市進程;有些企業是在短期內遭遇了一些被舉報等重大事項。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交易所與證監會立足于資本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而強化了新股發行的審核工作,通過現場檢查等方式將不合格的企業擋在資本市場門外,加之,部分企業受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增長乏力甚至下滑,與報送申報材料初始時的業務狀況明顯不同,不再符合上市標準,因此打了“退堂鼓”。
根據監管部門以及公開可見數據發現,“臨陣撤退”的擬上市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現金分紅異常、行政違規多且敏感、公司業績趨勢與行業趨勢嚴重分離等“致命傷”。
有企業打“退堂鼓”,就有企業如期上市,從融資規模來看,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來,A股全市場新增上市公司348家,首發募集資金約5280億元,相比之下,2021年全年A股IPO融資額為5426.43億元。而今年前三季度退市公司45家(已剔除吸收合并及轉板上市引發的退市),遠超去年全年退市總數,退市渠道更加通暢。
數據顯示,年內通過IPO上市融資最多的行業是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行業,其融資額為795.01億元,其次為技術硬件與設備行業,融資額約680億元。
被否企業多有硬傷
從被否企業的情況來看,毛利率、內部控制、業績真實性、經營可持續性、行業與板塊定位等問題是企業闖關資本市場普遍遭遇的“攔路虎”。
據不完全統計,有12家被否企業都被監管部門問詢過毛利率的問題,其中毛利率偏高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比如審核未通過的環洋股份、青蛙泵業、恒茂高科等企業均被問及“毛利率顯著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合理性”;同樣,有12家被問詢內部控制相關問題,如9月22日被否的維嘉科技就存在實控人在報告期內多次占用公司資金,且公司通過民間借貸、向員工借款等方式進行資金周轉的情形被上市委要求說明“防范實控人、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等損害公司利益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執行”;還有4家企業被問詢收入真實性以及業績下滑問題;泰達新材因為無法說明公司凈利潤連續大幅增長的合理性,從而成為年內被上市委否決的首家北交所IPO公司。此外,關聯方/關聯交易問題、信息披露問題、利益輸送同業競爭問題也頻頻被提及。
除毛利率、業績真實性與持續性等問題外,在創業板上會企業中,行業與板塊定位、內部控制問題關注度也較高。以11月被否的安天利信為例,深交所在審核問詢中重點關注了安天利信的成長性及創業板定位,“發行人未能充分說明其符合‘三創四新’的特征及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定位要求”或成為安天利信IPO被否的重要原因。
楊德龍指出,監管層今年對IPO把關更為嚴格,尤其注重擬上市企業經營業績的公平性、合規性以及成長性,本質上是強調上市公司質量與發展要符合市場定位。注冊制不僅是IPO制度的轉變,其意義還在于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要素配置效能,讓一批高質量的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