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19:00 | 來源:派財經 | 作者:雪巖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文/雪巖距離年底沒幾天了,公募基金2022年度的收益排行也越發引人關注。從單只產品規模上百億的基金前11月的投資收益看,竟...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組
文/雪巖
距離年底沒幾天了,公募基金2022年度的收益排行也越發引人關注。從單只產品規模上百億的基金前11月的投資收益看,竟然只有1只基金年內獲得正收益,剩下的收益全部為負。管理這些產品的基金經理們,里面多數是前兩年的明星。這些多數憑借賽道股成為頂流的大咖們,差不多全線翻車,正所謂“基金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一兩年”。
01、劉格菘在管基金2022年內虧損超110億,有3只百億規模產品收益業內倒數
在這些昨日黃花中,廣發基金的頂流劉格菘有3只在管規模上百億的產品收益年內倒數。事實上,劉格菘在管產品9只,基金資產規模589億。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這些產品年內跌幅在18%-25%之間,粗略計算,其在管產品年內損失高達110億左右。
此前,公司研究室關注過劉格菘持倉情況,其特別喜歡幾只產品重倉押注某一只股票。比如,眼下因涉嫌業績造假而備受爭議的國聯股份(603613.SH)。這類操作,也是此前賽道股頂流們的習慣玩法,押對了就成當年明星;相反,風口不再,這些明星的風光也就不再了。
目前看,多數頂流選擇死扛,希望度過行業寒冬。
其實,這么做,恐怕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倉位太重,只要這些明星基金減倉,所在重倉股股價就會飛流直下,到時候,這些基金持股市值可能損失更大。于是,這些頂流們多數邊選擇了就地躺下裝死,偶爾在覺得合適的機會做一些高拋低吸。
按照目前的基金管理制度,基金公司自身的收益主要來自管理費,基金經理收益則來自管理費提成。因此,劉格菘所管的基金產品年內虧損上百億,但其管理的資產規模依然在500億左右,其年度收益依然可觀。只不過,苦了那些慕名而來高位買入的基民們,被擱在基金曾經的凈值高峰上站崗,在行業的寒風中瑟瑟發抖。
02、鄭澄然在管基金規模從10億迅速膨脹到340億,14只產品2022年內虧損超60億
資產規模上百億基金中,收益倒數的還有一位廣發基金經理鄭澄然。相對于老江湖劉格菘,鄭澄然算是基金圈內小鮮肉,他是在2020年5月才出任基金經理,此前一直在廣發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鄭澄然的名氣在圈內遠沒有劉格菘響亮,不過,他在管的基金資產規模可不小,高達342億,在管產品多達14只。
公開信息顯示,鄭澄然在圈內成名,全賴當時接管的幾只基金重倉新能源,特別是光伏板塊個股。2020年,光伏產業正是A股市場當紅炸子雞,重倉光伏的鄭澄然也因此成了基金明星,甚至被某些媒體譽為“最懂光伏的人”。
在基金圈,人一紅,錢就來。
隨著鄭澄然名氣上漲,廣發基金開始為這只新星量身定制發行新產品。這些產品,有不少是在2021年初發行的。當時,人氣正旺的鄭澄然,簡直就是吸金圣手。
以鄭澄然管理的廣發興誠混合基金為例,2021年1月4日開始募集,募集規模上限人民幣120 億元,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1年1月8日。但是,僅僅一天瘋狂申購的投資人就讓這只基金超募了,廣發基金宣布募集期當日即結束。
在基民的追捧與公司的有意栽培下,鄭澄然的基金管理規模從2020年上半年的10個億,迅速膨脹至340億。
股諺說:“大熱必死。”基金其實也差不多,當一只基金年度業績優異,成為基民追捧對象時,這只基金凈值基本上都在頂上或離頂不遠。前兩年重倉賽道股的基金,都是在最熱時凈值最高。
然而,這兩年新能源等賽道風口不在,這些基金的凈值就像高山流水,一路向下。廣發基金的頂流劉格菘沒有逃脫這一命運,鄭澄然這個新星也沒有例外。這從其在管的14只產品近一年投資收益上看得非常清楚。粗略計算,鄭澄然在管基金產品,7只規模較大存續時間較長的基金產品,2022年內虧損幅度在14%-25%以內,累計虧損超60億。
03、從上百億份額當天搶光到新基金募資低于9億,鄭澄然新發基金市場反應冷淡
這些年,國內公募基金的營銷模式雖然有不少變化,但基本套路還是2000年以來就逐漸成型的“造星術”。簡而言之,就是集中公司資源,推出一位或數位大神級明星基金經理,以其主打產品為依托,通過明星效應來市場促銷。
這一套路,在華夏基金王亞偉時代就開始備受矚目,后來,各家基金公司基本上都沿襲了這套辦法,每一波行情都會涌現出幾位炙手可熱的明星基金經理,然后趁熱打鐵,增發或新發一批基金產品,每次都有一大波基民開始在基金凈值的山頂上站崗。
2015年股災后,公募基金熱衷于抱團取暖,開始在賽道股上重倉,以求獲取超額收益。這種思維,將以往的造星術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于是,一批賽道股頂流基金經理開始涌現。在這種明星效應下,加之互聯網營銷的無孔不入,明星經理人麾下新產品不斷發行,老產品擴大申購,在管資產規模動輒上千億。
廣發基金的劉格菘,是這波浪潮中的頂流,鄭澄然則是一顆新星。隨著鄭澄然聲名鵲起,從2021年1月起,廣發基金公司為其發行了廣發興誠混合、廣發誠享混合等5只新基金9只新產品,從時間間隔上看,可謂馬不停蹄,可見,這家基金公司對一位新星市場營銷價值的“榨取”是何等急切。
不過,從新基金發行規模看,鄭澄然的明星效應可謂每況日下。從2021年初上百億新基金廣發興誠混合一天就被搶光,到2022 年 11 月 14 日開始募集的廣發新能源精選股票,沒有設置上限,只有下限,但直到2022年11月25日止,最終募集規模只有8.8億元,可見市場投資者的反應是多么冷淡。
想一想鄭澄然在管基金這兩年的投資收益,特別是2022年年內已虧損超過60億,基民們的冷淡就不難理解,他們沒法做到在市場中先知先覺,但吃一塹長一智的古訓沒忘。
不過,作為老江湖,廣發基金公司估計早就熟知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市場營銷價值曲線的走勢。事實上,鄭澄然對公司的貢獻早就體現,自身收入也可觀。
有媒體報道稱,過去三年,鄭澄然管理的五只基金為廣發基金貢獻了6.76億元的管理費,占基金總盈利的56%。按公募基金業績激勵計算,鄭澄然的獎金也應該超過了千萬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