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09:37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如果部分產品對于公司的產品布局與戰略發展具有較重要的地位,公司可能會傾向于選擇產品持續運作。而對于產品布...
在公募行業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產品規模分化情況愈發凸顯,迷你基金成為了行業里繞不開的難題。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積極尋求出路,召開持有人大會,提議放寬迷你基金清盤條件,為產品謀求繼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合并、終止基金合同等多種出路。
業內人士透露,規模只是基金公司考量產品是否清盤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對產品未來的內生成長動力以及市場真實需求的預判和把握。站在整體產品布局戰略角度,對于一些發行難度較大的產品,基金公司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其遭遇被動清盤。
對于那些持續運作下去的迷你基金,做大產品規模可謂任重道遠。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持續營銷是主流方式,但具體效果還是取決于市場風口和銷售渠道的配合情況。后續如果監管要求由基金公司承擔迷你基金的固定費用,或將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布局階段更加審慎。
部分迷你基金放寬清盤標準
6月以來,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鵬華弘惠混合、博時恒享債券兩只迷你基金宣布召開持有人大會,商議內容均為修改基金合同終止條款。
根據鵬華弘惠混合的合同內容,該基金合同生效后,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無須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為了適應市場環境變化,更好地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鵬華基金擬召開持有人大會,商議將上述基金合同終止條款改為“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個月內召集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博時恒享債券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博時基金宣布召開持有人大會,商議將該基金合同終止條款由此前的“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及時通知基金托管人,本基金將根據基金合同的約定進行基金財產清算并終止,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修改為“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個月內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為解決迷你基金沉積帶來的風險,截至6月6日,今年以來已有包括鵬華弘惠混合、博時恒享債券、南方浩鑫穩健優選6個月持有混合(FOF)、銀華中證500價值ETF、中銀新能源產業股票等在內的近20只不同類型基金召開(或計劃召開)持有人大會,商議放寬基金合同終止條件。
從迷你基金后續的選擇來看,今年以來,商議持續運作的產品數量顯著多于終止基金合同的數量。在年內召開持有人大會的188只基金中,兩類產品的數量分別為69只、37只,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管理人整體上還是更傾向于繼續努力做大存量的迷你產品。并且,在今年以來商議持續運作的基金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等權益類產品占據主體地位,數量占比在六成以上。
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浦銀安盛基金、中加基金、平安基金等旗下商議持續運作的迷你基金數量較多,都在4只及以上;富國基金、中銀基金旗下分別有3只。富國基金旗下商議持續運作的均為被動指數型產品,其余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類別則較為多樣。
持續運作成為主流選擇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多家公募機構了解到,當基金不滿足存續條件后,無論是不需召開持有人大會直接清盤,還是報備證監會并提出解決方案、召開持有人大會,都符合基金運作的相關規定。目前選擇后一種解決方案的基金產品居多,而部分指數類產品可能會選擇前一種方案。
“近年來,A股市場表現震蕩,很多公募產品由于業績下滑等多種因素觸及或接近清盤預警線。基金公司通過放寬產品被動終止的條件限制,一方面有助于實現‘保殼’等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客戶結構差異等因素,不同類型基金發行難度也不同,因此站在公司整體的產品布局戰略角度,對于一些發行難度較大的產品,基金公司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其遭遇被動清盤。”北京某公募分析人士李華(化名)表示。
華南某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張亮(化名)介紹,一只基金的誕生要經歷研究醞釀、設計上報、獲批發行、上市運作等多個環節,包括監管部門、基金公司、銷售渠道等各方主體都為此投入了一定的資源和精力,基金產品是重要且珍貴的運作載體。為了減少資源浪費,基金公司必然不會隨意清盤產品,并且愿意為此承擔一定的運行成本。
“基金公司內部決定是否清盤一只產品時,規模只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對產品未來的內生成長動力以及市場真實需求的預判和把握。”張亮透露。
雖然國內公募行業發展迅速,但是迷你基金依然普遍存在。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規模在1億元以下的公募基金占比接近總數的四分之一,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的基金超過1500只。華西基金、易米基金、瑞達基金、達誠基金、明亞基金、同泰基金、先鋒基金、新沃基金等小型公募機構更是迷你基金的“集中展示區”。
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如果部分產品對于公司的產品布局與戰略發展具有較重要的地位,公司可能會傾向于選擇產品持續運作。而對于產品布局相對完備的基金公司,從優化產品結構的角度出發,基金公司可能選擇讓部分產品清盤。
在與多家基金公司的接觸中,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基金公司對于迷你基金整體的態度還是希望能夠繼續運作下去。“市場輪動速度非常快,大家都不知道風口什么時候會來,所以較有實力的基金公司都希望能夠在各個風格、各個賽道上提前埋伏、有所布局,對相關的小微產品也會選擇持續運作,這樣等風口來臨的時候,規模就有機會順勢而起。”張亮坦言。
運作成本或將提升
對于那些選擇持續運作的迷你基金而言,繼續做大規模可謂任重道遠。
滬上某大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透露,持續運作主要是靠持續營銷做大產品規模,需要聯合渠道的力量一起把產品規模起碼做到清盤預警線以上。該人士表示,這些持續運作下去的小微產品是基金公司當前階段最為重視的任務之一,重要級別甚至不低于首發,需要集中多方力量。
盈米基金研究員李兆霆表示,基金公司一般會對旗下的迷你產品進行詳細梳理,基于市場環境、市場需求、公司產品布局規劃等角度制定詳細的解決方案。對于定位清晰、投資范圍多樣化、有未來增長潛力、產品線重要布局的品種,基金公司或將制定持續營銷方案,展開積極的持續營銷工作,加強與現有代銷渠道銷售合作的同時,擴大合作代銷機構的范圍。
“但是具體持營的效果還是要看市場風口和銷售節奏的配合情況,比如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通過持營做大產品規模的效果可能就相對一般。”張亮坦言。
國內市場上也不乏迷你基金順勢“翻身”的成功案例。例如今年一季度,匯添富豐潤中短債就乘上了短債基金走紅的東風,基金規模從2023年末接近清盤預警線的逾6000萬元,暴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近80億元。
近期,多位業內人士反映,監管層面正在鼓勵基金公司自主承擔迷你產品的信息披露費、審計費等固定費用,相關費用將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如果基金公司不承擔迷你基金的相關費用,則需要在今年6月底前給出解決方案,在今年年底改變產品的迷你狀態或清盤。同時,嚴禁借助“幫忙資金”等形式支付迷你基金固定費用等違規情形。
“后續隨著迷你基金相關新規的落地,此前部分產品通過特殊安排,階段性提升規模的做法將不再被允許,基金公司也將為迷你基金承擔更多的運作成本。”張亮認為,這些舉措都將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布局階段更加審慎,在充分調研市場需求、產品風格策略成長空間等因素之后,再做出相應的決策,這樣可以避免資源浪費,減少產品長期陷入迷你狀態的困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