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 18:57 | 來源:牡丹晚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資產配置的相關方法中,站在風險角度進行資產配置的風險平價(RiskParity)較為知名。而風險預算(RiskBudgeting),其實與風險平價類似,都是從風險的角度進行資產配置...
在資產配置的相關方法中,站在風險角度進行資產配置的風險平價(Risk Parity)較為知名。而風險預算(Risk Budgeting),其實與風險平價類似,都是從風險的角度進行資產配置,但是不同的是,RP是給每類資產分配同樣的風險權重,而RB的目標是最大化單位風險的收益(maximize return per unit of risk),從而達到最優的風險預算(optimal risk budget)。
量化投資的價值就在于提高單位風險的收益,機構常通過風險預算進行策略或資產的配置,從概念來看,風險預算是指將投資組合的風險進行度量和分解,根據事先設定的目標波動率,將風險配置于不同的策略類別,使風險水平整體保持在可承受的預算范圍內,通過對風險的跟蹤與監控,進行子策略倉位分配及風險配置的動態再平衡。
資產配置通過分散化改善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征,以獲得更好的收益表現。量化投資中的基礎性問題,就是計算投資組合的風險。一般來說,風險管理會降低量化策略的盈利,但是同時也可以降低策略收益的波動性,以及重大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控制風險規模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類,即硬性約束和懲罰。
明汯投資總經理裘慧明曾將傳統資產配置與風險預算進行對比,在他看來,傳統的資產分配側重于將資本分配至不同資產類別,而風險預算則聚焦將風險分配到子策略或不同資產類別,關注邊際風險與權重,其主要目標是平衡投資組合中的風險,使之符合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等。
他指出,風險預算的分配通常采用兩種方法: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和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具體而言,自上而下法指的是,在投資組合層面確定總體風險預算,根據各資產、策略或部門對投資組合風險和收益狀況的預期貢獻,將單個風險預算進行分配。自下而上法則是先在資產、策略或部門層面確定單個風險預算,再將其匯總形成整體風險預算,這種方法可以更細致地了解投資組合中的風險驅動因素。
裘慧明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碩士學位,投資經驗超過20年,2014年創立上海明汯投資,現任明汯投資總經理。明汯投資借助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前沿科學技術,開發全頻率、全維度、全覆蓋的策略模型,在實踐中將人工智能模型與傳統量化模型有機結合,是國內首批管理規模突破500億的量化機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