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11:21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支撐信用卡積分權益運作的本金來源仍在減少,縮減權益主要是維持業務所需。專家建議,銀行單方面調整權益須依約、合法,否則或將承擔違約責任甚至侵...
隨著信用卡行業進入存量時代,信用卡權益縮水似乎成為了普遍現象。
“信用卡的羊毛真是越來越難薅了。”一位信用卡消費者抱怨道。
時至年末,多家銀行密集發布了2025年的信用卡業務調整計劃。《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不少機構縮減了高端信用卡客戶的積分權益。
此外,年內還有多家銀行通過取消業務、提高門檻、限制次數等方式壓縮信用卡權益。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支撐信用卡積分權益運作的本金來源仍在減少,縮減權益主要是維持業務所需。專家建議,銀行單方面調整權益須依約、合法,否則或將承擔違約責任甚至侵權責任。
積分權益普遍縮水
隨著信用卡行業進入存量時代,信用卡權益縮水似乎成為了普遍現象。
近日,民生銀行(4.040, -0.03, -0.74%)發布公告稱,擬對2025年一季度零售客戶“非凡禮遇”部分權益項目規則進行調整。其中,部分權益的積分門檻出現先翻番、再折扣的情形。以機場、高鐵接送權益為例,盡管疊加一季度的五折優惠后的價格與當前持平,但舒適、商務、豪華型三種檔位的兌換積點“標價”分別由每人次300、350、400積點上調至600、700、800積點。
與此同時,公告還稱,將根據非凡禮遇權益體系運行情況,不定期對權益規則進行調整,包括權益上下架、各層級客戶可兌換權益范圍、可兌換權益次數、兌換積點數、權益服務供應商等。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這并不是今年唯一一家縮減信用卡權益的銀行。
近幾個月來,廣發銀行、農業銀行(5.090, -0.01, -0.20%)、平安銀行(11.600, -0.05, -0.43%)、浦發銀行(9.530, -0.01, -0.10%)、上海銀行(8.790, -0.06, -0.68%)等多家機構均公告調整或計劃次年調整信用卡權益,主要涉及高端信用卡用戶的交通、餐飲、醫療等多方優惠,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使用次數、提高兌換門檻、取消服務品種等。
今年11月份,一位網友在某社交平臺上分享道:“4月份時還可以直接刷二維碼扣(信用卡)點數吃飯的,現在還得消費3000元,下個月才能使用點數。”也有網友表示,所持信用卡權益中的機場貴賓廳服務出現了次數限制,或是常常遇到名額“秒空”的情況。
此外,部分銀行機構積分兌換的比例也在降低。“以前是每10元一個積分,現在需要20元才能積一個點了。”消費者沈先生告訴記者。
在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信用卡權益縮水可能與此前權益帶來的用戶促活效果不佳有關,也可能與高端卡附帶的權益成本較高有關,經過信用卡機構基于收支的相關考慮,采取了“縮水”策略。
積分成本來源縮減
信用卡積分權益運轉的邏輯是什么?
“積分其實是銀行對消費者的回饋,其成本來源一般是商戶的交易回傭。”一位銀行信用卡人士告訴記者,“與其他國家相比,國內為了金融惠民、降低商戶的營銷成本,長期以來,商戶的服務費用標準都是很低的。同時,信用卡業務的模式是先消費后還款,因而在客戶還款前,銀行也需要將資金墊付給商戶,過程中會產生額外的墊資和風險成本,商戶回傭減去各種成本后的剩余部分才是支持積分優惠存在的本金。”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內信用卡業務的刷卡回傭比例是在持續降低的。
“從行業角度來說,如果銀行不對積分權益做適當的縮水或調整,可能無法維持運作,尤其是高端客戶權益的成本更高。”該人士表示,“此外,市場上存在‘黑灰產’和‘羊毛黨’利用虛假交易套現、出賣積分權益的現象,一度形成了產業鏈。應監管部門要求,也為了確保正常顧客享受公平的交易和優惠,銀行會關停疑似套現的商戶,對‘黑灰產’特性較明顯的商戶也會停止累計積分。”
積分權益的縮減并不意味著此類業務逐漸被“拋棄”,事實上,業務形式上的創新仍在繼續。
記者注意到,此前京東支付平臺發布了“信用卡積分抵現雙向授權”的新模式,銀行信用卡用戶可以在銀行APP、京東APP里一鍵授權“積分抵現”,在支付時將信用卡積分轉換為抵用金,同時獲得新的消費積分,已有銀行上線這一功能。
蘇筱芮指出,電商平臺直接可以使用積分抵扣,表明市場更加青睞這種電商場景消費。同時,這一舉措也能在刷卡消費的前置環節展示積分使用優勢,從而影響消費者下單支付決策,是一種激活睡眠信用卡積分的較好方式。
“現階段,信用卡業務逐步邁入‘精耕細作’的時代,信用卡機構需要不斷發力產品創新及運營手段,以‘信用卡+手機應用場景+權益’為錨,打造信用卡一體化服務體系,在消費場景前置環節提前發現消費需求,并嵌入對應的用卡服務。此外,也可以考慮在優化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針對這部分人群開卡、用卡需求尋求差異化創新,打造突圍路徑。”蘇筱芮建議道。
權益調整須依約合法
記者在社交平臺上檢索后發現,面對銀行縮減信用卡權益的舉措,有用戶表示“在考慮銷卡”,吐槽聲和投訴也不少。
那么,銀行單方面公告調整信用卡權益,是否涉嫌違約?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德和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白耀華律師指出,銀行調整信用卡權益是否違約,主要取決于合同條款是否保留了銀行單方面調整或變更條款的權利,以及調整行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若銀行違反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需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甚至侵權責任。
“即使銀行有權依約單方調整,也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單方調整合同條款必須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白耀華指出,“銀行需確保調整內容公平合理,未明顯損害持卡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應提前向持卡人進行通知,給予持卡人知情權和選擇權。若銀行未履行通知義務,或調整內容明顯不公平,銀行的行為可能涉嫌違約。”
白耀華建議消費者,若對權益調整存在異議,首先可核對信用卡申請合同或用戶協議,確認銀行是否有權單方面調整權益,以及銀行是否履行了通知義務。若銀行未履行合同義務或調整不公平,則可通過銀行客服電話、網點進行投訴,要求銀行恢復原權益或給出合理解釋。此外,也可向金融監管部門投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