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09:20 | 來源:新浪證券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榮豐控股2008年借殼上市后,經營業績持續下滑,多次重組轉型“畫大餅”均以失敗告終。最后,為了保殼挖空心思,與退市規則斗智斗勇。2021年從房地產跨界到醫療健康,2023年...
1月24日晚間,榮豐控股(5.550, 0.00, 0.00%)披露2024年度業績預告,因2024年度虧損且營業收入低于3億元,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公告發布前,公司股價已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截至24日收盤報5.55元/股,總市值8.1億元。
圖源:wind圖源:wind
榮豐控股2008年借殼上市后,經營業績持續下滑,多次重組轉型“畫大餅”均以失敗告終。最后,為了保殼挖空心思,與退市規則斗智斗勇。2021年從房地產跨界到醫療健康,2023年又“浪子回頭”轉回房地產,“折騰式”重組后,榮豐控股終將迎來退市倒計時。
“折騰式”重組迎來退市倒計時
1996年,榮豐控股的前身“武漢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從事石油化工業務。2008年,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剝離了原有的石油化工業務,轉型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并更名為“榮豐控股”。
在國家確定“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2019年房地產業增速下降,行業內分化加劇,資金和項目逐漸向龍頭企業聚集,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加大了行業的運行壓力,中小房企面臨轉型。
2020年,榮豐控股的營業收入從上年的4.19億元降至1.1億元,降幅超七成,且虧損0.23億元。公司受行業政策收緊、高資金投入壓力及融資渠道有限等因素影響,無力開拓新項目,土地儲備少,主營業務及盈利的成長性較弱,公司亟需進行業務轉型,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2021年,榮豐控股支付現金3.17億元從控股股東盛世達手中收購威宇醫療30.15%股權,并以現金0.6億元對威宇醫療進行增資,同時,威宇醫療的股東長沙文超、新余納鼎將其持有45.23%股權的表決權委托給上市公司。
威宇醫療是專業化的醫用骨科植入耗材配送和技術服務提供商,主營脊柱、創傷、關節等醫用骨科植入耗材銷售及配送業務,并提供相關的技術性服務。公司主業也自此從房地產開發銷售,轉型至醫療健康。2021年,醫療器械銷售收入1.8億元,占營收比重達72%,而房地產相關業務營收僅0.6億元。
彼時,榮豐控股表示,威宇醫療所在的醫用骨科植入耗材行業前景良好,空間廣闊,極具市場潛力,本次交易有利于上市公司開拓新的業務空間,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發展空間將得到有效提升。
同一年,榮豐控股還宣稱將與青島西海岸新區政府合作,擬共同出資設立50億的大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同時將注冊地址從上海遷至青島,轉型陣勢可謂浩浩蕩蕩。
不幸的是,隨著全國性的帶量采購,榮豐控股精準“踩坑”。
一方面,帶量采購下,創傷、脊柱、關節三大類產品入院價格平均降幅均超過80%,像威宇醫療這種流通環節企業的市場空間被壓縮;另一方面,威宇醫療部分子公司未獲得中標品牌的銷售授權。
回溯榮豐控股歷史公告,公司2021年收購威宇醫療股份時,交易對方做出了業績承諾“威宇醫療2021—2023年經審計的扣非前后孰低的歸屬凈利潤數額分別不低于1.17億元、1.02億元、1.23億元”。
受多重因素影響,威宇醫療經營業績遠低于預期。2021年,僅實現扣非凈利潤693萬元,連業績承諾的零頭都不到,當年便將0.77億元商譽全額計提減值。
2023年2月,榮豐控股披露公告稱,擬將所持威宇醫療33.74%股權以現金方式轉讓給盛世達,交易完成后“轉型醫療健康”階段性落幕,公司將回歸房地產行業。對此,公司給出的托詞是,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發生變化,市場經營環境明顯改善。
有意思的是,為實現業務轉型,榮豐控股2021年逐步對房地產業務進行剝離處置,將僅有的土地儲備“重慶榮豐”,以6.3億元轉讓給保利重慶公司,截至公告日僅剩長春國際金融中心項目尾盤在售。既無土地儲備,亦無在建項目,公司要如何擁抱主業?
2023年、2024年1-9月,榮豐控股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7億元、0.39億元,實現扣非凈利潤-0.61億元、-0.44億元。
業績預告顯示,榮豐控股預計2024年年度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為0.7億元到0.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虧損2.9億元到4.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9.15%~577.41%。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第9.3.1條第(一)項的規定,由于2024年虧損且營業收入低于3億元,榮豐控股在2024年年度報告披露后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控股股東高息放貸“掏空”上市公司
截至2024年9月底,榮豐控股短期借款高達1.78億元,而貨幣資金僅0.1億元,短期償債風險較高。
這背后,一方面固然與榮豐控股連年虧損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控股股東盛世達高息放貸,也在逐步掏空上市公司。
自2018年起,榮豐控股頻繁向盛世達借款,每年借款金額在1億元以上,借款利率高達9%~9.5%,是公司融資途徑中的融資成本上限。
2024年8月,榮豐控股再次發布公告稱,擬向盛世達申請不超過1億元的借款額度,借款年利率不超過9.5%。而同為房地產開發公司的中交地產(7.000, 0.00, 0.00%)、陽光股份(2.080, 0.00, 0.00%),最近一次向控股股東的借款利率分別為7.5%和5%,均明顯低于榮豐控股。
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榮豐控股財務費用分別為0.45億元、0.31億元和0.12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26.18%和30.67%,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與上市公司連年虧損截然不同,盛世達掙得可謂“盆滿缽滿”。
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1-9月,盛世達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18億元、0.12億元、0.3億元和0.0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82億元、0.25億元、0.57億元和0.11億元,凈利率高達455.56%、208.33%、188.87%和550.89%。
2024年12月9日,榮豐控股發布公告稱,盛世達累計質押公司股份5992.61萬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9.76%,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40.81%。
榮豐控股表示,股份質押融資系控股股東根據其整體資金安排,一部分用于滿足自身生產經營需要,一部分用于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支持。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控股股東向公司提供借款余額3200萬元。
盛世達將股權質押所得,用于公司的高息借款,某種意義上何嘗不是“空手套白狼”呢?
2025年1月24日,中國證監會青島監管局對榮豐控股及相關人員采取責令改正并出具警示函措施。經查,榮豐控股存在未按規定及時披露子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事項、內部控制存在缺陷、銷售未辦理產權車位會計處理不規范等違規行為:
2023年2月至5月,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春榮豐的銀行一般戶曾被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人民法院查封,但公司未按規定及時披露子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事項;
2023年,公司全資子公司長春榮豐、北京榮豐均存在大額現金收支情況,資金管理機制不健全,日常現金收支管理不規范,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公司2023年度以前銷售未辦理產權車位的會計處理不規范,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規定。
因上述違規行為,青島監管局決定對公司采取責令改正并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對公司董事長王征、總經理王煥新、董事會秘書謝高和時任財務總監吳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同時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