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10:38 | 來源:未知 | 作者:王硯丹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投資者而言,三十年來,去任何一家券商開戶,仿佛都沒有太大區別。對于券商而言,靠著牌照,牛市吃大鍋飯,熊市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是沿襲多年的常態。
時代的車在轟轟地往前開,無論愿意還是不愿意,2017年的券商行業是真正來到了轉型改革的攻堅時刻。每家券商都試圖利用轉型突出重圍。那么,未來券商行業將如何演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與一些券商人士、業內分析師等進行了溝通交流。盡管沒人能準確預判未來,但他們提出的券商行業四大猜想,卻值得細讀。
猜想一:寡頭吃肉,精品喝湯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三十年來,選擇哪家券商似乎差別不大。每家券商的傭金最終大同小異,投顧、研究的水平,亦常常有起有伏。自互聯網金融興起后,網上開戶、APP、理財產品一條龍等也基本成了標配。就算是投行、或資管等業務,打開定期報告或官網介紹,亦會發現描述大同小異。
而近年來,這種千篇一律的局面,似乎有了打破的趨勢。2016年年報中,多家券商提到了“差異化”,特別是中小券商在這方面的想法異常強烈。
如國海證券在年報中指出:“大券商憑借資本金、客戶資源、綜合服務能力等多方面的優勢在行業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中小券商在客戶資源、業務渠道、市場拓展等方面的發展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規模過小或業務同質化的中小券商將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差異化、特色化成為中小券商突圍方向。”
第一創業則認為自己已經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優勢”,特別是固定收益業務,是公司“核心競爭力”之一。
一位券商人士對記者指出,但凡券商獲得全牌照,都不會放棄某一項業務,因為這些業務之間有協同作用,每一個發展好了,都會對其他有幫助。但在日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些中小規模券商勢必只能選擇在某些領域突圍,因此某種意義上,所有業務條線大家一起同質化競爭的情況會得到改善,“大而全”和“小而美”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方向,“寡頭吃肉,精品喝湯,其他家茍延殘喘”很可能發生。
猜想二:前五名壟斷80%市場份額
有一個詞語,叫“馬太效應”。即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現在的券商行業,已經多少有了“強者愈強”的趨勢。
以經紀業務市場份額為例。2016年,第一名華泰證券市場份額達到7.74%,已超過2006年時老大中國銀河6.94%的市場份額。雖然競爭激烈,且互聯網金融競爭下,許多大券商的份額被蠶食,但2016年,前十名券商的經紀業務市場份額達到46.62%,甚至略高于2006年前十名45.52%的市場份額。
一位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情況出現,和2010年融資融券推出后,部分大券商借助創新業務取得先機有關。盡管近年來一些中小券商借助互聯網金融彎道超車,但群雄逐鹿后,未來手握更多資本金、更多資源優勢的幾家大券商很可能成為真正的寡頭。特別是經紀業務上,不排除前五名壟斷80%市場份額的情況。
而資本的力量,同樣不能忽視。
近年來,券商并購時有發生。如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合并,中金正在進行收購中投。每一個動作,都可能造成券商座次的變化。
如中金公司合并中投,業內普遍認為中金將憑借合并,重回行業前五——2002年,中金公司與廣發證券、中國銀河、海通證券四家券商在證券業協會的7項指標排名中全部名列前茅。其中,中金公司獲得股票主承銷金額、利潤總額和人均利潤總額三項第一。但現在隨著市場形勢發生變化,行業多次洗牌,中金公司在各項排名中不斷退后。從營業部網點來看,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投證券在全國28個省份擁有192個營業部,并擁有8家分公司,中金公司在全國18個城市僅設有20個證券營業部。
猜想三:走向世界
人民幣國際化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同樣,作為內地券商國際化,亦是一個讓人憧憬的話題。
2012年,中信證券國際以12.5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里昂證券100%的股權,成為第一家控股海外跨國金融機構的中資金融機構,邁出了內地券商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2016年,中信證券境外業務收入達到81.40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到21.41%。
海通證券亦在內資券商出海中把握了先機。2016年年報顯示,海通國際證券已確立了在香港中資證券機構中的龍頭地位,2016年主要財務指標位居在港投行前列。其中,IPO發行承銷數量和融資金額均排名第一,股權融資家數和融資金額均排名第二。海通銀行是伊比利亞地區領先的投資銀行,按并購項目數和交易金額計均為葡萄牙排名第一。2016年,公司境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9.53億元,占比為14.11%。
但時至今日,除了中信和海通,大部分券商國際化腳步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亦只在香港收購或設立了子公司或分公司。不過,越來越多的券商發布了有關開拓境外市場的公告,其疆域亦不局限于傳統的香港或新加坡。
從過去經驗來看,除香港上市外,內資券商的國際化路徑主要是:先設立海外辦事處再成立當地公司、并購當地金融機構。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進一步貫徹實施,券商海外布局將會迎來廣闊的發展舞臺。三年,或者十年后,內資券商將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怎樣的聲音?值得期待。
猜想四:科技攪動券商神經
對券商行業而言,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為擔任了三十年“現金奶牛”重任的經紀業務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科技的力量將如何進一步影響行業面貌,這可能是最大變數、亦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件事。
一位熱衷于科技的非銀行業分析師表示:“誰能用好科技金融的武器,誰就能先行一步。甚至小券商實現蛇吞象,都并非毫無可能。”
科技的威力,攪動的不僅是行業格局,還包括行業的面貌。這點從大洋彼岸的華爾街已經可以窺見一斑:據MIT Tech Review報道稱,2000年頂峰時期,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柜臺就雇傭了600名交易員,替投行金主的大額訂單進行股票買賣操作。但時至如今,這里只剩下兩名股票交易員。
大洋的這邊,廣發證券去年推出了機器人投顧“貝塔牛”。客戶可以從廣發易淘金移動交易終端使用“貝塔牛”。對國內現有的3萬余名券商投顧來說,已經進入和機器人搶飯碗的時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客戶需要進行投資咨詢,機器人可以做出建議;投行出去盡職調查,有機器人幫忙看合同;資管業務條線,機器人可以根據客戶風險承受度給出建議投資組合;自營部門,機器人可以下單;研究所中,機器人可以自動寫研究報告。
那么,這一天,不管各大券商之間排名如何演變,我們看到的券商行業究竟是什么樣子?金融街、陸家嘴,甚至香港的中環,美國的華爾街,還會有熙來攘往的金領們嗎?這個答案,目前無人能得出。但是正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一位券商人士暢想未來時,他所指出的:“我希望所有今天想到的,都能在五年內或十年內變為現實,讓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一次行業偉大的轉折。”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