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6 09:29 | 來源:未知 | 作者:劉曠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阿里巴巴在華爾街投資經理們舉辦的一場全球熱門企業“奧運會”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擊敗亞馬遜奪得冠軍
近日,美國的風險投資數據庫CBInsights,選出了64家各個領域的熱門公司,從德國車企大眾汽車,到顯卡制造商Nvdia,還有中國的小米手機和阿里巴巴投資的印度的支付企業PAYTM,并讓網友用一輪一輪投票的形式,逐漸選出一家網友們認為最值得自己投資,并會長線持有十年的公司。
不出意外,在這場全球大公司投資價值的對決中,阿里和亞馬遜分別進入決賽。而這樣的決賽企業陣容也說明了兩點,一方面,投資者更青睞具有極強商業能力的綜合型企業,阿里和亞馬遜的長線布局優勢明顯,以阿里為例,根據IT桔子的數據,阿里巴巴在2017年共進行77次投資,涉足電子商務、本地生活、金融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投資者更青睞技術應用型公司,阿里和亞馬遜過去的一年中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皆擁有不少技術革新。比如阿里云去年提出產業AI概念并升級了應用于城市、商業、工業等方面的ET大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終的角逐中,阿里擊敗亞馬遜,成功登頂。從阿里在金融、電商等領域的實踐經驗來看,其已經成為一家技術與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比如去年雙十一中新零售能量的大爆發,還有阿里云利用AI技術賦能傳統銀行業、保險業等。在技術的持續迭代下,不同的商業環境正在不斷產生全新的商業價值,這樣的長遠發展潛力也是投資者普遍看好阿里的原因所在。
那么,阿里和亞馬遜是如何在這場大公司角逐中一路殺上來的呢?
回看激烈角逐,阿里亞馬遜殺出重圍
回看整個角逐過程,投資者篩選的目的性也非常明顯。在含阿里的pk方陣中,阿里先后擊敗了瑞士制藥公司“諾華制藥”、迪士尼、sapceX、特斯拉和蘋果共5家公司。可以看出,即使面對很多潛力股和明星公司,投資者對阿里也依舊抱有極強的投資信心。因為就蘋果、spaceX、特斯拉等來看,他們的科技實力不容置疑,且在各自領域也已經擁有十分成熟的科技成果。
但阿里具備的B端基因可能是突圍的一大關鍵,由于任何商業生態都離不開商家這一角色,而阿里巴巴過去在電子商務和金融領域的耕耘,已經證明其具有的賦能作用,而且阿里巴巴在全球化擴張中也深刻證實了這一點,從云計算到電子商務,阿里的服務經驗是普適性的,而在未來的發展之中,這些能力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廝殺陣營中,亞馬遜則先后pk掉了騰訊、Facebook、Alphabet等5家公司。可以看出,即使是Facebook和騰訊這樣的社交巨頭,還有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雖然他們的產品所覆蓋的人群已經遍布全球,但亞馬遜勝出的關鍵可能在于其已知成功所創造的影響力,比如亞馬遜在零售以及智能音響領域的成功。
最終,阿里勝出了,當阿里和亞馬遜站在無數投資面前時,阿里的勝出也意味著兩點。第一,投資者都是逐利的,他們更看好阿里巴巴能夠為其帶來的商業獲利,比如2017年阿里巴巴市值漲幅便達到96.4%。第二,投資者們更看好阿里巴巴的增長空間,基于中國商業生態起家的阿里巴巴顯然具備更強的顛覆能力和創造能力。
不過,除了企業pk的結果外,這場大企業投資價值的角逐背后還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深層啟示?
技術、商業的“1+1>2”效應
在這場角逐中,不乏微軟、Alphabet這樣的美國老牌巨頭,他們以技術起家,并最終在自己的年代創造了巨大的成功,也推動了科技賦能生活的進程。但微軟和Alphabet的技術感過于濃厚,對商業的敏銳程度有時候與市場認知存在差距。陸奇曾說,微軟和Alphabet在做AI上走了彎路,而這可能是他們各自的基因中對于技術的訴求大于市場需求所造成的。
但阿里和亞馬遜不同,他們最先起家于電子商務這一領域,而電子商務是傳統商業模式的變種,因而他們的商業思維是非常到位的,對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的感知也更加準確。
換句話說,阿里和亞馬遜可能更擅長創造符合市場的商業模式。但是這還不夠,在將技術與商業融合的過程中,阿里和亞馬遜的思維模式也更傾向于效益最大化的融合。
比如阿里在2016年提出“五新”后,便開始賦能已有的電子商務、金融等體系,也逐漸摸索出一些自己的路子。而在人工智能這一未來產業之下,意識到要將技術落到實處,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去年的云棲大會上更是創造性地提出“AI去泡沫化”,并嘗試不斷將新的AI技術與不同的商業模式相結合,創造出了不少效率商業、質量商業的可借鑒案例。
在AI與金融的融合方向上,南京銀行就通過阿里云的ET金融大腦改善了貸款流程,據悉54%的貸款申請者可免去不必要的人臉核驗和視頻核身,不僅減少了重復驗證打擾,還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可見,傳統的金融產業依然有不少可改進之處,而AI可能就是一把比較適合的鑰匙。
另外,在工業方面,AI也發揮了驚人的產業升級能力。為了突破良品率提升、故障率預測等制造業核心難題,阿里云的ET工業大腦據悉目前已經在光伏、橡膠、能源等五個行業落地,并幫助協鑫光伏、中策橡膠、天合光能、盾安新能源等大型制造企業優化了利潤空間。
而阿里云的不斷創新也使其獲得了市場份額的提升,根據權威研究機構IDC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共云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顯示,阿里云市場份額比2016年底上升7個百分點,市場份額擴大至47.6%。
而亞馬遜在融合技術與商業時,同樣創造了歷史性的時刻。比如在剛剛過去的感恩節和圣誕節購物旺季,亞馬遜智能音響Ehco系列全球銷售數量高達1000萬部。而亞馬遜正是切中了市場需求和技術融合效應的最大爆發點,使得歐美的智能家居潮流再掀狂瀾。
而亞馬遜的云計算也擁有驚人的市場份額,根據Gartner去年的研究,亞馬遜在IaaS市場的份額為44.2%,價值近100億美元,高于上年的39.8%。這不僅得益于其對企業云計算服務的深刻理解能力,還凸顯了亞馬遜強大的商業拓展能力。
總的來看,阿里和亞馬遜比微軟和Alphabet擁有更強的技術和商業融合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將幫助他們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在阿里投身的“產業AI”以及亞馬遜加緊布局的新零售方面。
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回到本次的企業投資角逐主題,有一個關鍵詞是“值得投資并長期持有10年”。這也說明,阿里和亞馬遜是投資者認為的可長線投資的完美目標。而這個完美目標的概念則建立在兩家公司的價值觀之上。
阿里和亞馬遜有著相似的價值觀,都追求長遠眼光,不僅是企業生存,還有企業責任、企業目標等等。馬云曾說阿里要活102年,而亞馬遜貝佐斯每次都在給投資人的信中,表達公司要著眼長遠的價值觀。
股市投資有短線和長線兩說,短線在于賺快錢,所著眼范圍也比較狹隘,而長線則不同,長線投資者耐心十足,尤其看重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而阿里和亞馬遜的公司價值觀與長線理念無疑是相當契合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和亞馬遜必須用實際行動證明其長遠的發展眼光。
在過去的18年中,阿里的成長有目共睹,淘寶、天貓、阿里巴巴著眼于人們的物品消費,支付寶成為了金融工具,釘釘專注于企業社交,阿里能夠走到今天,與當初設定的2B基因不可分割,馬云也不止一次強調阿里要為中小企業服務。包括現在的“產業AI”理念,也是從產業角度釋放AI技術的潛能,同樣是服務于產業中的企業角色。
亞馬遜做云計算、推Prime會員也是一個道理,服務會員的長遠利益才是關鍵,幫助別人活得更久同樣是長遠目光的一種體現。這也是以圖書銷售起家的亞馬遜能夠走到今天的一個秘訣,比如早在2013年的致股東信中,貝佐斯就提到:只有眼光長遠,才能完成那些“不可能的任務”。
一言以蔽之,正是阿里和亞馬遜的價值觀助推他們走到今天,并成為世界矚目的巨頭企業。而放眼長遠的理念在未來的每一個18年都會成為技術改革、商業創新的源泉,也是他們前行的最佳動力之一。
既然阿里和亞馬遜那么相似,那么為什么阿里會最終勝出呢?
阿里的勝出,也是未來的勝出
阿里的勝出,與其當前直面的前景和自身的發展潛力有關。這一點,逐利的投資者們也是心知肚明。
首先,阿里全球化背景下,大展拳腳的市場早已不僅限于中國。電商出海,金融出海,投資出海目前已是阿里的常態,全球市場的機會更多是毋庸置疑的,阿里在擁有國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已經通過一系列動作觸摸到了全球市場的潛在機遇。比如支付寶在2017年的頻頻出海,頂著新四大發明的標簽走向那些移動支付尚待開墾的地區。還有在跨境電商、云計算等方面,阿里已經與諸多海外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比如在2017年1月,阿里巴巴和國際奧委會宣布達成合作,阿里云成為奧運會的全球指定云服務商,這一合作將持續到2028年。
主動全球化的阿里似一頭猛虎,在大企業基因的加持下,阿里的產品會踏足更多土地,其所擅長的技術與商業融合能力也能不斷在這樣的探索中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其次,技術顛覆能力被看好。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達摩院成立并宣布計劃投入千億進行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研發,為未來20年的20億人儲備核心科技,且要活的比阿里長。基于這一理念,阿里顯然是要幫助人類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由于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化的世界,阿里成立達摩院一方面源于人類探索未知的理想,另一方面也肩負著研發新技術的任務。而在這一探索之路上,阿里將通過不斷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催化新技術的誕生,這樣的動因也使得阿里更有機會創造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而未來的阿里,在這樣的長遠布局下也顯得后勁十足。
在創新創業理念的引導下,中國經濟如今也走上一條穩步發展之路,而經濟環境的改善也不斷激發著這片土地上的活力,跨境電商的大爆發印證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能力,共享經濟模式的盛行同樣讓世界領悟到中國經濟環境下充滿著機會。而在金融領域,傳統銀行業也在不斷謀求升級變革,互聯網金融的跨海之旅依舊在進行。
最后,中國產業AI想象空間更大。企業大規模出海、定制化的行業政策等現象,使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于是發達國家的海外企業也不斷來中國尋找投資機會。種種利好因素之下,中國經濟所要爆發的能量遠不止于此,而未來以產業為單位進行技術升級時,AI這類新技術的想象空間要大得多,由于大部分傳統產業都有龐大的市場,使得像阿里云這樣的“產業AI”能夠更快更準找到市場痛點,并以AI賦能產業的生產制造、審核審計等過程,并最終為整個產業帶來效率和效益上的升級。
綜上來看,阿里之所以勝出并被投資者冠以“十年投資的最佳目標”,與其技術能力、商業思維和長遠的目標是緊密相關的。換言之,當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信徒們在膜拜阿里時,他們可能的確發現了價值投資的真諦。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