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09:44 | 來源:未知 | 作者: 李樹超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國基金業仍顯落后,整體規模在世界占比仍顯不足,與我國經濟總量并不相稱。
2018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進入第20個發展年頭。
20年來,公募基金發展成就顯著:從行業發展初期的“老十家”到銀行系、券商系、保險系、私募系、期貨系公募基金公司陸續設立,上百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真正進入“百舸爭流”時代;公募基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整體規模超11萬億元,累計分紅數萬億元,日益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20年來,公募基金長期超額收益顯著,成為社保基金管理主力軍,在企業年金、保險資金委托管理等方面競爭力凸顯,以基本面研究和價值投資樹立起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形象;規范的制度安排也讓公募基金業成為資管行業和大眾理財的標桿。
雖然公募基金20年的發展成果豐碩,但仍有諸多問題和困擾。比如公募基金產品結構失衡,貨幣基金規模獨大,而代表公募核心能力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長期停滯不前,甚至過去十年零增長;高管和基金經理等核心人才變動頻繁,長效激勵機制雖已破冰,但多數公司仍未覆蓋;對比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國基金業仍顯落后,整體規模在世界占比仍顯不足,與我國經濟總量并不相稱。
在公募基金規模攀升、長期業績喜人的背后,廣泛被市場和普通投資者詬病的卻是“基金業賺錢,投資者虧錢”的現實。公募規模水漲船高,行業利潤不斷增長,而投資者真實的投資回報和持有體驗卻不容樂觀。從基金銷售看,短期業績導向的銷售之風依然濃厚,行業尚未形成業績驅動規模增長的良性循環;基金公司經營短期化傾向嚴重,投資者利益至上的經營理念難以真正落實。
資管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基金管理人切實履行受托責任,更離不開廣大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一個成熟的基金行業,不僅要為股東盈利、為機構客戶負責,更要讓廣大普通投資者獲得好的投資體驗。只有一股股投資者信任的“涓涓細流”才能匯聚成基金業信托責任和行業形象的“資本洪流”,推動公募基金在資本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值得欣喜的是,行業已經為做好持有人體驗不斷探索:不少基金公司努力提升投資管理能力,秉持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在市場高點主動控制新基金發行節奏,在市場低點倡導長期定投,合理引導投資者配置各類資產,減少投資者的從眾心理和投機行為。
基金監管通過銷售適當性原則,倡導把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合適的持有人;通過FOF等產品實現基金的大類資產合理配置,讓持有人獲得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投資體驗。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持有人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幫助投資者克服人性的弱點,樹立起正確的理財觀念。
在行業發展20年之際,我們應摒棄繁榮的浮躁,叩問行業的初心,認真反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惠及普通投資者,讓基金持有人享受到“投資中國”的紅利。如能切實破除行業積弊,公募基金距離老百姓(65.010, -0.97, -1.47%)真正滿意也就為時不遠了。
站在新一輪發展起點上,公募基金要尋求突破,真正成為普惠金融的典范,仍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第一,回歸主動管理本源,切實打造核心競爭力;第二,把握養老第三支柱建設的歷史機遇,推動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第三,進一步從制度上突破,建立基金持有人、核心基金人才和股東利益一致的激勵機制;第四,推動符合要求的基金公司上市,加快集團化規模化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