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值細分行業龍頭潛力大 基金“淘金”次新股
雖然2017年發行的新股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漲停板數量有所下降,但仍有不少優質次新股在打開連續漲停后,股價再創新高。基金業內人士認為,一些有行業龍頭潛力、具備產品技術壁壘和模式競爭優勢的低估值次新股,或可著眼長期進行布局。
去年22只次新股開板后股價翻倍
據華泰證券(19.690, -0.11, -0.56%)統計,2017年共有438家公司登陸A股,是A股歷史上新股發行數量最多的一年,新股上市平均獲得9個漲停板,平均開板漲幅為265%。雖然次新股總體表現較往年弱勢,但仍然有不少優質次新股走出了強勢行情。Wind數據表明,在去年發行的新股中,共有22只股票在打開連續漲停板后,走出了翻倍的行情,其中漲幅最高的中科信息(59.050, -1.17, -1.94%)、張家港行(12.120, 0.12, 1.00%)、國科微(59.280, -0.62, -1.04%)和建科院(39.050, -0.55, -1.39%)甚至實現了最高超過200%的漲幅。
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新股上市表現依舊與當時市場情緒呈現一定的相關性,但標的公司的內在質地更為重要。梳理漲幅較高的次新股發現,這些個股大致分為四類:一是上市前業績高增速,例如華大基因(202.800, 0.70, 0.35%)上市前三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達243.96%;二是主營業務具有稀缺性,在A股市場上不存在相似度較高的可對標公司;三是具有技術、資源等核心競爭力,護城河明顯,行業地位高;四是與上市時的市場風格較為契合,疊加主題投資因素。市場表現較好。
某公募基金研究員表示,當前IPO堰塞湖有效緩解,大發審委上任后,IPO審核通過率從81%降至56%,不少遞交材料前一年凈利潤規模超過1億元的公司也被否決,表明業績真實性、內控管理規范程度、持續盈利能力、募集資金投向的合理性等實質性問題已經成為審核的重點,上市企業更趨優質。從被否決的企業看,財務數據的真實性、關聯方問題、毛利率異常等問題也被重點關注。
在細分行業龍頭中尋找價值洼地
“以往次新股行情多由資金推動,在打開漲停一字板后,經過短暫調整和充分換手后再度上漲,甚至連續拉漲停。”某私募研究員認為,當前資金推動帶來的次新股超短線交易性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一些次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和新股限售股解禁更是加大了風險。投資者在選擇次新股標的時,仍需“去粗取精”,挖掘真正具備持續成長性的低估值個股,著眼長期進行布局。
華泰證券認為,2017年A股行情出現了明顯的大小盤分化,白馬股表現亮眼。由于白馬股的核心邏輯在于“增長持續,估值與增速相匹配”,而次新股往往因為所具備的概念而被熱炒。隨著市場風格逐漸轉向對確定性的追求,次新股板塊2017年成為資金流出的重災區。但是,次新股中仍然不乏一些符合“白馬邏輯”的個股,投資者或可從三個維度進行衡量:一是估值不貴,例如市盈率PE(TTM)小于所處行業市盈率PE(TTM);二是增長持續,例如前三年(2014年-2016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于30%;三是性價比高,例如用最新市盈率除以預期利潤增速得出的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該值介于0和1之間。
前述私募基金研究員表示,IPO發行的常態化推動了細分行業中的龍頭公司上市,豐富了A股市場投資標的。“隨著新股數量越來越多,我們已經開始關注次新股。雖然大部分次新股的估值并不低,但是一些有行業龍頭潛力、具備產品技術壁壘和模式競爭優勢的次新股有可能產生‘預期差’,從更長區間看,已經進入了可投資區間。”該研究員說。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