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杭州天目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600671.SH,以下簡稱“天目藥業”)來說,重組失敗已是屢見不鮮的事情。
近日,天目藥業宣布終止其自2017年6月份開始實施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天目藥業第七次重組失敗。從2010年到2017年,天目藥業實際控制人多次更換,但公司的經營狀況卻始終沒有起色。
對于企業的發展,2016年,據相關媒體報道,時任天目藥業董事長的趙銳勇在執掌天目藥業之前曾公開表示,力爭把天目藥業辦成一家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大健康醫藥企業。不過,對于天目藥業能否借力“大健康”突圍資本亂局,行業內仍充滿懷疑。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天目藥業主營業務堪憂卻一直進行跟主業無關的其他業務,讓人看不清楚其真實目的。
對于上述疑問,本報記者多次致電致函天目藥業方面,天目藥業董秘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及時回復,但截至發稿,記者未收到任何回應。
重組“流產”
時間回到2017年6月份,彼時,天目藥業發布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葛德州、孫偉合計持有的安徽德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昌藥業”)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
據悉,交易標的資產作價初定為3.6億元。依據《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協議》,發行股份支付對價金額為1.8億元,占全部收購價款的50%;現金對價金額為1.8億元,占全部收購價款的 50%。
另據了解,德昌藥業是一家集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科研、銷售為一體的生產型企業,主營業務為中藥飲片的生產和銷售。報告期內德昌藥業生產、銷售的中藥飲片分為四類:普通飲片、毒性飲片、精制飲片和口服飲片。
2015年,德昌藥業經審計的凈利潤為3340.73萬元,2016年和2017年1~4月,德昌藥業未經審計的凈利潤分別為3817.77 萬元和961.17萬元,呈穩定增長態勢,其中2016年較 2015年增長達14.28%。
在交易目的中,天目藥業亦毫不掩飾對德昌藥業的“好感”。天目藥業方面表示,公司主營業務為藥品及相關保健品的銷售,最近幾年盈利能力較差。標的公司德昌藥業預計在未來幾年收入規模將持續增長,后續年度的盈利能力將穩步提升。通過本次交易置入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德昌藥業,將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然而,6個多月過去,天目藥業精心籌劃的此次重組計劃便宣告“夭折”。在終止重大資產重組的原因表述中,天目藥業方面表示,由于標的公司為涉農企業,對標的公司供應商及客戶的核查涉及的工作時間較長。同時,在后續的磋商過程中,交易雙方對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股份發行價格及估值等核心內容未能全部達成一致意見,故而,交易雙方決定終止本次交易。
不過記者注意到,這并非天目藥業首次重大資產重組失敗。從2010年到2017年,天目藥業連續7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有投資者甚至把天目藥業的重組計劃稱為“忽悠式重組”。
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企業做并購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并購提升市值,方便融資;二是改善產品流,優化產品結構。“天目藥業近來的舉措讓人捉摸不清,雖連續在做并購,但目前公司整個市值都在呈下滑趨勢。”
主業堪憂
1993年掛牌上市的天目藥業曾是杭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中藥制劑上市企業。作為當之無愧的“中藥第一股”,天目藥業旗下擁有各類藥品批準文號117個,其中列入醫保目錄品種79個,擁有珍珠明目滴眼液、鐵皮石斛等一批特色產品。
不過奇怪的是,盡管在資本市場上動作不斷,但近年來天目藥業業績發展卻并不理想。
天目藥業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53.9萬元,其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虧損1245.06萬元,基本每股收益為0.07元。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2010年~2016年,上市公司扣非后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317.2萬元、-444.1萬元、-8768.84萬元、-328.62萬元、252.45萬元、-2158.92萬元及-1415.79萬元。在上市公司披露年報的7年時間里,僅2014年實現扣非后歸屬凈利潤為正值,其余6年均為負值。2012年,天目藥業還曾被戴帽“ST”。
在主營業務不見起色的同時,天目藥業宣布開始進軍大健康領域。在公司2016年年度報告中,天目藥業將完善全產業鏈作為今后發展計劃之一,通過觸角延伸到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養老養生健康產業項目,篩選優質項目推進并購重組和產業鏈整合,進行有協同效應的產品收購和企業兼并,逐步實現全產業鏈運營模式。
在擬收購德昌藥業的相關預案中,天目藥業也提及,公司緊跟“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通過內生式管理和外延式并購發展戰略,實現企業的穩步成長。
醫藥行業專家黃東臨告訴記者,大健康是個比較寬泛的框架,多以打概念牌為主,事實上已經不完全屬于醫療行業的范疇,“目前真正耕耘大健康的企業成功案例較少。還需要具體分析公司的業務細節。”
此外,記者綜合天目藥業多個公告了解到,從2010年到2017年,天目藥業的實際控制人有過多次變更。
自2011年開始至2017年,天目藥業先后經歷了宋曉明、楊宗昌及長城影視等多位實控人,但公司的經營狀況始終沒有起色。
史立臣表示,雖然天目藥業屢次并購失敗,但其實控人有可能以此手段頻頻獲利而忽視發展公司經營難度比較大的主營業務,“公司首先也應該把主營業務層面先做起來,之后再全面做并購,搞市值管理。天目藥業目前的這種操作,不能稱其違規,但可能正如其他投資者所說,他們是在‘忽悠’。”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