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月1日消息 1月30日晚,獐子島(7.730, 0.00, 0.00%)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可能對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或核銷處理,修正2017年凈利潤預測為虧損5.3億元-7.2億元,而此前曾預計年盈利約1億元。雖然A股上市公司只有年報需要查存貨,但獐子島在10月25日公布的抽測檢測結果中表示,2014年以來的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風險。但為何現在會突然發現存貨異常?去年四季度發生了什么?是扇貝“跑了”還是病死了?目前獐子島并未披露存貨異常的原因。
扇貝去哪了第二季恐難再推責于冷水團
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生長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公司根據蝦夷扇貝生長情況及訂單情況進行捕撈與銷售。據此推算,今年捕撈的扇貝應該是2014年或者2015年播種的扇貝。新浪財經查詢發現,獐子島上述兩年底播的蝦夷扇貝面積總共約為120萬畝, 2017年可采面積也應大致在此范圍內。
多家媒體均報道,獐子島捕撈扇貝的船員表示2017年11月捕撈時就曾發現大量死亡的扇貝。什么會造成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
在2014年10月第一季 “扇貝去哪了”時,獐子島給出的理由是,2011年底播海域為119.1萬畝、2012年底播海域為29.56萬畝的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異動導致的自然災害影響,蝦夷扇貝近乎絕收,公司巨虧逾8億元。
新浪財經查詢蝦夷扇貝相關資料發現,蝦夷扇貝此前經常在夏季海水溫度過高時發生大規模死亡,有研究稱從生物學和病蟲害學方面均未找到原因。更多研究表明,蝦夷扇貝死亡率與海水溫度密切有關,獐子島附近海域養殖扇貝體大批死亡通常出現在6月底至7月初。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杜兵、張義鈞等人在上世紀90年代發表的論文《北黃海底層冷水團的變化特征及其對外長山島海區養殖扇貝死亡的影響》中稱,其研究表明,冷水團影響獐子島養殖區的時間為 5~7月份。扇貝體大批死亡通常出現在6月底至7月初 ,顯然與冷水團的活動密切相關 。
如果去年夏季時獐子島附近海域再次遭受冷水團侵擾,造成扇貝大規模死亡的話, 那么獐子島在9月26日至10月18日進行的秋季檢測時應發現異常。其抽測方式有一定說服力:以視頻計量數量、以采集器采集扇貝測量規格,視頻裝置通過水下攝像機拍攝海底畫面,同步傳輸至電腦,視頻裝置在海底拖動,可以采集0.6米寬范圍內的視頻圖像,通過拖動距離測算出采集面積,清點視頻中扇貝個數,測算出單位面積扇貝數量。抽測涉及2014—2016 年底播預估到 2017 年 10 月末未收獲的海域面積 135 萬畝,調查點位達120 個。
而獐子島在10月25日公布的檢測結果中稱,在抽測中,2014年以來的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風險。
冬季并非冷水團影響的主要時間段,因此四季度蝦夷扇貝存貨異常似乎不能與冷水團原因掛鉤。而且獐子島董秘孫福君曾表示,在研究透徹冷水團異動規律前,公司將不會在50米等深海域進行蝦夷扇貝養殖。2014年獐子島底播的區域面積約60萬畝,僅很少一部分位于深海。
如果獐子島早就發現了問題而未及時公告,期間獐子島第二大股東東和島一號基金在12月還精準減持1612.39萬元,公司會遭受更多質疑。
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流行病學研究
如果獐子島如其公告所稱,在秋季抽測中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風險”的話,那么2017年10月以來海里的扇貝出現了什么異動?是爆發了什么流行病嗎?相關歷史研究或可參考。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藍淑芳上世紀90年代一篇論文中稱,據扇貝養殖和研究單位反映,長山島海區(獐子島附近海區)養殖扇貝在夏季經常出現大批死亡,從生物學和病蟲害學等方面均為找到原因。其認為,溫度忽高忽低的急劇變化,是造成扇貝大量死亡的原因。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于佐安等人2013年發表的《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流行病學研究及可能致病因子的探討》論文中,對獐子島所在的遼寧省長??h2010發生的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進行了調查。
蝦夷扇貝屬于冷水種,高溫對蝦夷扇貝生理生長影響很大。
該文稱,長海縣2個蝦夷扇貝養殖海區的患病扇貝發現一種球形病毒,并進行相關感染實驗,結果表明,經過人工感染,不論是低溫、高溫還是蝦夷扇貝合適的生長溫度,蝦夷扇貝的病毒感染組和空白對照組的死亡率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感染組瀕死蝦夷扇貝也沒有出現膿皰等明顯外觀癥狀,不符合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雖然浮筏蝦夷扇貝組織內發現了與自然界蝦夷扇貝組織內大小相同的病毒粒子,但由于不符合病原學相關法則,因此該病毒粒子可能不是造成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文章也認為溫度可能是導致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之一,而17℃很可能是扇貝大規模死亡的起始溫度,也就是病發的脅迫條件之一。
根據蝦夷扇貝死亡率的調查結果和溫度變化可以看出,7月上旬海區水溫在16℃時,扇貝還沒有發生大規模死亡現象,但到7月下旬海水溫度達到19.56℃時,扇貝開始出現大規模死亡現象,死亡率突然提高,隨著溫度繼續升高,蝦夷扇貝的死亡率也隨之增加,當夏季高溫期結束時,蝦夷扇貝累計死亡率達到75%左右。室內溫度梯度養殖試驗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17℃養殖試驗組的累計死亡率為66%,14℃養殖試驗組的累計死亡率僅為12.2%。
文章最后稱,盡管該病毒粒子不是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直接病原,卻很可能是造成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的間接因素。病毒粒子造成機體損傷或免疫力下降,從而給其它病原感染宿主造成了機會,在高溫環境因素影響下最終導致蝦夷扇貝大規模死亡。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歷史研究表明,之前發現的病毒并非扇貝大規模死亡的直接病因,而溫度是致死的重要原因、病發的脅迫條件。
更多信息待獐子島披露
底播密度過大的話也可能影響養殖扇貝的死亡率,2014年時其畝播密度也遭質疑過高,孫福君當時解釋稱測算方法不準確。
獐子島高層介紹,2014年該公司計劃的蝦夷扇貝底播面積約60萬畝,相比2013年的78萬畝和峰值期的129萬畝,底播面積有所縮小。 獐子島2015年度蝦夷扇貝底播面積仍然為60萬畝,共投放了蝦夷扇貝苗種約38億枚。據此測算, 2015年苗種投放密度約為10枚/ ㎡,并不過高。獐子島也宣稱作業過程根據水流速度,再結合出艙機和員工播苗速度,來設定好船速,達到既均勻,又合理密度的播種。
冷水團因素的主要影響時間段已過,歷史疾病研究也未有力支持流行病致死的判斷,養殖技術中的密度疑問似乎也沒有很強的解釋力。苗種方面獐子島2015年底播的貝苗除自育苗種外,仍然采取與組合業戶聯動的方式,但對苗種規格、質量進行了更嚴格的把控。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獐子島突然再稱存貨異常,需要獐子島披露更多海洋監測和養殖方面的信息。
比如,獐子島2015年對底播各個環節進行了記錄,有員工稱,3年后蝦夷扇貝收貨時,采捕上來的扇貝可以追溯到底播的船只、苗種來源、苗種收購人員,甚至苗種是哪個業戶養殖的都可以查詢到。上述資料獐子島應該在調查分析時予以詳細說明。
獐子島目前僅表示在基于相關海洋研究專業機構近年在北黃海的環境監測數據、產業調研情況及公司海洋生物研發中心浮標、潛標月度例行調查等數據,分析可能造成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的原因。
另外,獐子島需要解釋,在第一季“扇貝去哪了”之后,公司宣稱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進行海洋監測和預警,但為何仍然上演了第二季。
獐子島2014年年報稱,為加強海洋生態環境風險研究與控制,成立海洋牧場研究中心,每年投資不少于1000萬元,研究海洋生態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北黃海冷水團水舌波動對扇貝生理生態的影響、海洋牧場建設的風險評估與適用性管理、適養海區的甄別與篩選、北黃海生態容量評估等。
之后還表示公司海洋牧場包括多個層面的環境監測及預警控制系統,海洋牧場生態技術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內部技術服務體系日漸成熟。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