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相關業務的發展和普及,借力科技優勢,金融服務以另一種方式開始滲透至底層農村。
新金融崛起無疑推動了金融服務整體下沉,成為構建農村金融版圖的重要一環。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扮演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日前正式發布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即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要構建適合農村農業特點的金融體系。
不過,金融這一“高大上”的概念曾經與農村和農民相隔甚遠,盡管在政策主導下,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了支農相關金融產品,但對于廣大普通農民而言仍難以企及。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相關業務的發展和普及,借力科技優勢,金融服務以另一種方式開始滲透至底層農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春節期間在農村家鄉的觀察,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已經通過互聯網手段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務,從而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態。但硬幣的另一面,金融本就是一個容易滋生風險的領域,而金融和科技都天然帶有一定門檻,在教育程度、金融素養遠低于發達城市的農村地區,這一趨勢帶來的亂象也不容回避。
網絡小貸與回鄉創業
留在家鄉創業是很多農村人的夢想,但大多數都受限于資金來源,網絡貸款的興起為此提供了一個渠道。
記者的家鄉位于中部某省下轄的農村,平時勞動人口多流向東部地區,春節期間集中返鄉。這種經濟狀態和生活方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家庭的割裂,青壯年在外地打工掙錢,老人與兒童留守。每年春節期間,人們談論最多的問題一是新的一年去何處打工,二就是如何安排家里的老人小孩。
如果留在家鄉能夠獲得與外出打工相差不多的收入,多數人會選擇留在老家,但是在類似記者家鄉這樣的地區,沒有足夠的企業和工廠能夠充分吸納勞動人口,留在當地的途徑只能是依托土地林場等資源,種植作物、養殖禽畜等,此種模式需要做到一定規模方可獲取可觀收入,并且需要一筆啟動資金,對于普通的農村家庭,既沒有足夠的資金,也不掌握相應的金融支持渠道。啟動資金從哪里來,是一個重要問題。
不過今年春節期間,記者在家鄉飯桌上聽聞了不少留在家鄉“創業”的案例。老鄉小林是一名90后,高考落榜本科,沒有繼續上大學,到浙江打工了兩年后,結婚生子成家,不愿意與妻兒分隔兩地,希望在老家謀份差事安穩度日,四處打聽附近沒有合適自己的工作之后,小林萌生了做點小生意的念頭,但苦于沒有積蓄可投入,生性內斂的小林也不愿意向親友四處借錢。
與在外上學的同學聊天的過程中,小林得知可以在網上很方便地直接貸一筆錢出來,于是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按照流程去操作了下,“當時先是在支付寶的借唄和網商貸里借了2萬塊錢,但是不夠就又在網上搜索借貸,然后在App上根據要求填寫個人資料,包括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通訊記錄等信息,還有身份證拍照,基本上就是這些,沒有什么其他的要求,都是信用貸,個人信用沒什么問題,就都能貸出來不少。”
小林利用這筆錢辦了個小規模的土雞養殖場,生意做得還算順利,“后來貸款的錢都順利還上了沒有逾期產生很多利息,雖然生意很小,賺的錢也不比在外打工多多少,但是關鍵是我能留在家里孩子身邊,爸媽年紀也大了,出點什么問題隨時有個照應。”小林對記者說。
網絡賭博平臺直連信用卡充值
新金融的崛起無疑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但硬幣的另一面卻不光鮮。
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玩撲克、打麻將似乎是“規定動作”,你來我往,輸幾十贏幾百的也無可厚非,增添些樂趣。但是賭博上癮,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農村青年也不在少數。在記者老家,幾乎每個鄉村都有因為賭博上癮而荒廢家業的現象,且新技術也催生了新的變體,這些年逐漸盛行的消費金融、信用貸款、網絡小貸等就是催化劑。
問題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他們比老一代人更容易接觸也更容易學會新技術帶來的一切。老鄉葉軍(化名)高中畢業之后就跟隨父親在浙江做一份小買賣,雖然活兒辛苦,收入卻不菲,比一般的工薪白領還要高出不少,短短幾年就成為當地經濟頗為殷實的家庭,并且交往了一位條件很不錯的女朋友,在當地縣城買了房,同時還購置了一輛車,婚期也已提上日程。
賭博使得葉軍這一令同齡人艷羨不已的理想狀況瞬間發生了180度大轉彎。葉軍陷入的是一種網絡賭博游戲,游戲規則很簡單,就是通過擲骰子猜點數,之所以深陷其中與這款網絡賭博游戲的特點有關。
“剛開始其實也就充值了幾千塊錢,就5塊10塊的下注,每天都能賺幾百,后來慢慢加大賭注。”葉軍的一位朋友向記者講述了這一過程。
后來開始輸的時候賭注已經下得很大,剛開始輸的沒感覺,只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越往后就有點心慌了,又一心想把輸掉的快點贏回來就退出不賭了,但是一直沒有再贏過,到后來幾分鐘內就輸掉十幾萬。受迫于逼債催收,葉軍向家里坦白了賭博一事,彼時已經欠下幾十萬的債務,無奈之下,葉軍的父親賣掉房子和車子,女朋友父母聽聞賭博一事也當即決定退婚。
據記者了解,類似情形并非孤例,網絡賭博的種類五花八門,但套路大多如出一轍。
據熟悉其中情況的家鄉人士向記者介紹,網絡賭博網站都可以直接通過信用卡充值,或與類似網絡借貸的平臺聯動。“玩這種賭博的人很多都辦了十幾張信用卡,同時在各種平臺上借錢,賭博以前找親友可能很難借到錢,但是網絡借貸是純粹個人的,也不用管什么理由什么用途。”
金融下鄉需監管先行
普惠金融是個被談得越來越多的概念,金融科技可以說給金融普惠插上了“翅膀”,早在數年前,P2P等平臺開始向農村蔓延時,業內不少人就提出,農村是金融科技的一片藍海,巨大的市場空間待挖掘。然而,不管是從企業和市場拓展的角度,還是從農民受惠的角度,這條路都并不輕松。
金融和科技都是有一定專業門檻的兩個領域,從記者接觸的案例來看,作為金融科技受眾群體的農村人多是受過一定教育但是嚴重缺乏相應知識甚至不懂相關常識的年輕人。比如,很多從網絡平臺貸款的人并不清楚利息尤其是逾期利息的算法,所以在完全無知的狀態下欠下了巨額債務,記者的一位高中同學透露,其身邊有不少人借款不多卻債臺高筑,甚至有人借了幾千最后負債幾十萬。
記者了解到的另一個案例顯示出農村青年極為缺乏金融常識。據另一位同學講述,其表弟在當地某人士的鼓動下辦理了銀行信用卡,竟然以為就是直接消費不用還款,并由此產生了大量逾期。類似的案例不僅顯示出作為消費者、投資者,農村人員的金融素養有待提高,也彰顯了金融機構在向偏遠地區擴張的過程中溝通解釋工作遠遠不到位。
金融和科技都是工具,目的都是服務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者相結合更是利器,然而是工具就都有雙刃劍的性質。新金融深入農村,帶來的可能是財富以及完滿的家庭生活,亦可能是隱藏的陷阱。相應的立法及監管、投資者教育以及一整套的基礎設施亟需建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