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3月3日至3月9日)261家銀行共發行了1794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減少37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45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89%,與上期持平。
非保本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超過5%
這一收益水平已經與春節所在的2月份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甚至還有微漲。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月份477家銀行共發行了8693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88%,較上期上升0.06百分點。
北青報記者發現,上周城商行和股份行的非保本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無論期限長短,已經全線超過5%。國有大行發行的非保本產品只要期限在3個月之上,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也已超過5%。
普益數據顯示,封閉式非保本產品中,3個月以下的,國有銀行預期年化收益率是4.82%,股份行為5.13%,城商行為5.10%;3-6個月產品,國有行為5.08%,股份行為5.22%,城商行為5.27%;6-12個月期限的產品,國有行為5.15%,股份行為5.20%,城商行為5.35%;一年期以上的,國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28%、5.47%和5.49%。
保本產品因為風險更低,預期收益率普遍在4%-4.8%之間。但從數量來看,各類型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產品規模都是保本產品的好幾倍。這三類銀行上周發行的保本產品總量為253款,非保本產品為896款,所以市場主流還是非保本產品。因此,從統計數據來看,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依然是市場主流。
國有大行產品收益也不低高收益率產品遭秒殺
市民王女士春節后第一天上班就購買了一款預期收益率為5.2%的3個月期銀行理財產品。王女士說,看了最近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都不比年底春節前低,5%以上的產品挺多,所以打算今年將把更多的資金放回至銀行理財中,“銀行的產品怎么說都感覺更安全”。
“這幾天我們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仍處于5%左右的高位。”有股份行理財經理表示,春節后該行發行的一款33天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80%-4.85%,3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5.10%-5.15%,一年期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則是5.20%-5.23%。
北青報記者昨天打開光大銀行APP,發現該行在售的理財產品有33款預期收益率都超過了5%,其中17款都在5.20%以上。最高的是一款138天期限,針對新客戶的產品,5萬元起售,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4%。另一款5萬元起的150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5%。
在大家印象中理財收益率沒那么高的大型國有銀行現在的產品也很有吸引力。
工行有一款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5.4%的產品,起投門檻較高,為50萬元,最短持有360天。起點金額為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普通產品在工行也比比皆是。建行也至少有17款待售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5%,其中一款起點10萬元,投資期限為200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5%。
跟以往一樣,預期收益率高的產品受到市場熱捧。有一家外地城商行的客戶經理表示,最近理財產品的收益吸引了周邊不少新客戶,有一款5.45%的產品,一上線就被秒光。
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穩中有升
事實上,隨著2017年金融去杠桿的不斷推進,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持續上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年節后國內外市場利率仍然較高,是推動節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企的重要因素。
就3月份而言,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影響較大的有現金回流、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到期、財政收支、季末監管考核等因素。往年春節后隨著現金回流,市場資金面通常會比較寬松,但今年因金融機構陸續繳回節前臨時動用的準備金,與現金回流形成對沖,節后資金面以穩為主,現金回流與CRA到期均未造成太大影響。有交易員表示,盡管春節前后資金面一直較平穩,但市場對季末流動性波動風險仍不敢掉以輕心。
“隨著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收斂,3月初資金利率有上行態勢。考慮到3月份美聯儲加息可能帶來逆回購利率的調整以及月末MPA考核壓力等,資金面可能有重回緊平衡的趨勢。”中信建投證券表示。
展望更長的時間周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春節前夕發布的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來看,央行強調“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2018年貨幣政策難有寬松空間。央行在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明確指出,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從流動性“基本穩定”到“合理穩定”,從“調節好貨幣閘門”到“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貨幣政策的總體基調難以放松。從全年來看,考慮到3月份美聯儲很可能再次加息,且2018年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緊”聲漸起,我國公開市場利率仍有跟隨上調的壓力,所以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大幅度下降的概率不大,穩中有升是最可能的趨勢。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