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411/20180411104812903.jpg)
今天,弘順科技交不起督導費刷了新三板的朋友圈,這是新三板市場冷淡的一個極端個例。
但新三板督導這個活不好干,確屬千真萬確。挖貝新三板數據顯示,目前,中投證券、安信證券、中信證券正在上演“大撤離”。另一方面,2018年以來,258家新三板企業更換了持續督導券商。
258家企業更換督導券商
在新三板上,主辦券商和掛牌企業是緊密相連的共同體,特別是對于主辦券商來說,一旦自己督導的企業出現問題,主辦券商就會受到牽連。特別是,當企業受到處罰時,主辦券商常常也會受到相應處罰。
就拿鴻順科技來說,企業交不起督導費,主辦券商財通證券還得勤勤勉勉為其工作。這個特例一方面說明了主辦券商和企業之間的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告誡了主辦券商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這種選擇,當然也是雙向的。在主辦券商選擇企業的時候,掛牌企業也在選擇主辦券商。
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數據顯示,截止到發稿時,今年已經有258家企業更換了持續督導券商。從解除持續督導業務的券商方面來看,共計涉及69家券商。
記者通過采訪梳理發現,掛牌企業和主辦券商“分手”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主辦券商戰略有變,已然放棄新三板持續督導業務;另一方面是掛牌企業由于并購或轉板而解除持續督導協議。
而在轉督導的258家掛牌企業中,有18家企業在2017年有過違規行為,其中,12家企業因未按時披露定期報告被股轉出具警示函處分,1家企業因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被證券會給予公開處罰決定,另外5家企業因未依法履行其他職責被相關部分給予相應處罰。
三大券商“撤離”新三板
在這波換主辦券商的洪潮中,有3家券商選擇戰略性退出。
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統計,今年解除持續督導業務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中投證券、安信證券和中信證券,解除企業數量分別達到了24家、22家和17家。三大券商合計解除企業數量達到63家,占比為24.4%。
而接手持續督導業務數量最多的是長江證券、首創證券和東吳證券,接手企業數量分別達到了38家、16家和14家。
另外,在這波洪潮中,也驚現“奇葩”企業——國人未來,它沒有主辦券商已經8個月了。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的相關規定:“主辦券商與掛牌公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掛牌公司未能在股票暫停轉讓之日起三個月內與其他主辦券商簽署持續督導協議的,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終止其股票掛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