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待遇”有望實現銀行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取消
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有望盡快實現。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未來幾個月內,將落實取消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政策。
易綱說,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歡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投資和運作,我們將平等地對待國內資本和外國資本。
新變化:
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仔細對比去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的表述,不難發現銀行業開放力度的提升。朱光耀當時表示,中方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昨日,易綱不僅明確了措施落實時間,且開放力度和范圍也加大。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同時,在今年底以前,還將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
“以前,外資行在子行和分行中只能二選一,未來允許同時設立以后,意味著外資行在境內的業務開展將更便利,網點設置有望提速。”滬上一位外資行人士告訴記者。
對于中小型外資行而言,國內零售業務的“富礦”仍有待開發。一位中小型外資行業務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從去年開始,已經感受到各項業務權限的逐步放開,目前該行正計劃申請開展零售業務,已經開始做前端準備工作,包括機器、人力等方面的投資。
在他看來,當前開放政策在引入外資的形式上也更加靈活。“如果短期內開展業務較困難,或者股東對于投資成本回收時間也有一定要求的,可以不用單獨設立公司或網點,改用投資參股的方式進入。”
新挑戰:銀行業全球競爭力待提升
開放是為了更好地競爭,從而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交通銀行(6.290, 0.01, 0.16%)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銀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不夠,在海外當地的分支行無法真正融入當地市場、開展本土化業務,開放引入也將有利于提升我國銀行在全球的競爭力。通過境外投資者參與中資銀行公司治理,有助于變革和改善中資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最終體現為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經營效率的改進、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業界此前曾擔心開放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沖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特聘研究員戴志鋒認為,即使享受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對銀行業整體的市場結構也不會形成根本性沖擊。
一方面,近年來外資行在國內資產占比持續下降。2007年的資產占比曾達到歷年最高峰2.4%,2017年又回落到1.3%。另一方面,國內銀行的外資股東主要呈收縮的態勢。戴志鋒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部分外資銀行受到波及,加之戰略調整因素,境外投資者開始減持中資銀行股權。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