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備案沖刺之際,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周剛(化名)卻遇到意外的“煩惱”。
“近期我們在蘋果IOS系統里無法更新APP,很多金融辦要求整改的產品表述措辭都難以修改,已被監管部門警告存在整改驗收不通過風險。”周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究其原因,是蘋果公司要求他們需遞交類金融機構的資質材料,才能在IOS系統更新自己的移動端APP數據信息,但他們尚未完成備案,缺乏相應有足夠說服力的資質材料,導致蘋果相關部門以此拒絕APP更新申請。
“現在又回到先有雞再有蛋,還是先有蛋再有雞的博弈。”他感慨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除此之外,當前P2P平臺在備案沖刺過程還遇到兩大嚴峻挑戰,一是各地金融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存管銀行屬地化管理,加之存管銀行白名單的出臺,迫使不少P2P平臺不得不更換存管銀行,由此帶來數據遷移、系統對接等方面的磨合,導致整個備案進程被大幅放緩;二是隨著《關于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下稱“互聯網資管新規”)將從P2P平臺剝離互聯網資管業務一并納入P2P整改驗收考核范疇,令部分P2P平臺靠關聯公司剝離大額信貸資產,尋求備案的“算盤”徹底落空,等待他們的將是大額信貸資產需迅速清退的難題。
“如今不少平臺開始擔心,相比備案細則延期發布,這三大新問題有可能令P2P平臺整個備案進程前功盡棄。”多家國內P2P平臺人士直言,目前他們對此也還沒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
存管銀行更換、APP更新叫停沖擊整改驗收成功率
面對APP無法更新窘境,周剛顯得頗為無奈——由于拿不出蘋果相關部門認可的類金融機構資質材料,目前他們為此僵持了約半個月。
然而,時間不等人。
“上周以來當地金融辦已多次督促盡快修改移動端APP關于產品內容的表述,包括不得提到投資安全,不得使用理財字樣、將投資改成出借等。若這些產品表述在相關部門現場整改驗收環節仍沒能調整,很可能會出現整改驗收不通過的結果。”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記者了解到,遇到類似難題的P2P平臺不在少數。目前他們所能做的,主要是將整改驗收申請材料交給蘋果相關部門開展緊急溝通,希望對方能以此相信“自己屬于類金融機構”,進而開放IOS系統更新APP的權限。
“能否通過蘋果方面的審核,有時還得看運氣。”周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些平臺運氣不錯,溝通一兩次就順利通過,反之部分平臺仍陷入僵局。
除了APP更新被叫停,當前不少P2P平臺還面臨存管銀行替換的新考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隨著多個地方金融監管部門醞釀推進存管銀行屬地化、以及存管銀行白名單制度,一些感到存管業務操作流程不夠合規的P2P平臺正悄悄啟動更換存管銀行工作。
“甚至個別業務規模排名行業前列的P2P平臺都有意掉換存管銀行。”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部分P2P平臺之所以急需更換存管銀行,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資金存管業務存在業務外包風險。具體而言,有些銀行將存管業務外包給第三方支付機構,由P2P平臺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接開展資金結算與劃撥,銀行僅僅提供通道業務。
“問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求P2P平臺需完成資金存管才能申請備案,若平臺更換存管銀行,相應數據遷移與系統對接將消耗大量時間,即便相關部門擬給出一年整改期,但更換存管銀行所耗費的時間仍將大幅放緩平臺備案進程。”上述P2P平臺負責人分析說。
大額信貸資產清退成心頭大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相比存管銀行更換與APP更新叫停雙重沖擊,如今不少P2P平臺最擔心的,是自身原先剝離的大額信貸業務能否快速清退。
“原以為通過關聯機構剝離大額信貸業務就能輕裝上陣,容易獲得備案資質,現在看起來算盤打錯了。”一家華東地區大型P2P平臺業務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他們30%業務屬于超過100萬元的大額信貸。為了滿足備案條件,他所在平臺通過設立關聯公司單獨管理這筆大額信貸業務,推動大額信貸資產從P2P平臺剝離。
但他沒想到的是,隨著《互聯網資管新規》出臺,當地金融辦人士明確告知——P2P平臺關聯公司的大額信貸業務將被納入P2P平臺整改驗收范疇,若平臺在規定期限無法清退這些大額信貸業務,將存在整改驗收被否、備案難以申請的風險。
因此他所在的P2P平臺內部迅速舉行多次會議討論應對策略,一是采取措施督促借款企業提前還清大額借款,二是拿出部分自有資金提前還貸,將本金支付給投資者。
“此舉反而招致不少投資者向當地金融監管部門投訴,因為他們認為平臺提前還貸,讓他們少收了利息。”他感慨說。考慮到地方金融辦擬將平臺投訴數量逐步遞減納入備案考量范疇,他所在的P2P平臺只好先墊付相應利息給投資者,盡可能安撫他們情緒。
“有些P2P平臺為了備案獲批,的確是竭盡所能。”佐助控股聯合創始人厲晗赟在朗迪美國峰會間隙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直言。他發現,不少大額信貸業務占比較高的P2P平臺仍然面臨清退難題。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此他們開始與私募基金接觸,希望后者能以合理價格收購大額信貸資產。此舉好處是私募基金作為獨立第三方機構替平臺“剝離”大額信貸資產,規避了此前關聯機構內幕交易的質疑,但代價是雙方可能會簽訂一份風險補償抽屜協議,若這筆信貸資產出現壞賬,P2P平臺將以預付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將損失額補償給私募基金。
“這種心存僥幸的灰色操作方式反而得不償失。”厲晗赟告訴記者,當前監管部門比較傾向采取“合規一家、驗收一家、備案一家”的做法,若P2P平臺沒能有效糾正各種違規操作問題,而是絞盡腦汁鉆政策空子,最終很有可能被擋在備案大門之外。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