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503/20180503104557456.jpg)
一度深陷新能源汽車“騙補”丑聞的金龍汽車,在4月最后一個交易日晚間披露2017年度報告,完成營業收入117.36億元,同比下降18.75%,歸母凈利潤4.79億元,而2016年由于“騙補”事件為虧損7.19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
盡管實現扭虧,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似乎并不盡如人意。金龍汽車在年報中坦承,2017年營收遠低于去年制定的年度收入增長5%的經營計劃;三項期間費用率為13.16%,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銷售受阻的同時成本控制也未能達到預定目標。糟糕的經營業績也使得公司董事會近期進行了大換血,自2018年以來,14名董監高中,包括董事長、總裁、副總裁等在內的5人相繼離任。
到底多嚴重的經營情況使得公司最高管理層如此動蕩?被追回補貼又遭重罰的金龍汽車經過整改并恢復中央財政補助資格后,業務恢復的如何?我們在公司騙補風波后的首份年報中探尋答案。
28億補貼產生4.8億利潤 拿完補貼拿退稅
作為國內最大的新能源整車生產商之一,金龍汽車同樣無法擺脫對補貼的依賴。但與其他大多數行業“政府補助”不同,新能源汽車補貼可以算做“日常經營收入”,不計入非經常性損益,因此非經項目中找到的補貼金額1.1億并非準確數字。那補貼到底是多少呢?
繼續查閱年報后,新浪財經發現,2017年在117億銷售收入中,包括純電式和插電式在內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是75.7億,相應的補貼金額加總后為28.3億,而傳統燃油車基本是沒有補貼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2017年金龍汽車所獲補貼大約就是28.3億,超過當年凈利潤的6倍。
由于補貼計入營收的緣故,毛利率、扣非凈利率以及經營現金流等主要財務指標同比也得到了改善,其中,年報中提到“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增加主要是蘇州金龍收到2015年補貼款16.04億元“,而拿到補貼的蘇州金龍就是2016年騙補被罰、吊銷補貼資質的主體。
金龍汽車從政府拿到的不僅是補貼。
Choice數據顯示,與行業內宇通客車、中通客車和安凱客車等同類企業相比,2017年,金龍汽車上繳的稅費并非最多,但收到的稅費返還卻是四家當中最多的,約達6億,除此之外,也是幾家里面僅有的稅費返還和上繳稅費“倒掛”的企業。
看來,金龍汽車雖然從政府那里騙過補,但政府似乎“不計前嫌”依舊關照有加。
騙補后遺癥顯現 行業老二地位恐失
2016年騙補事件給金龍汽車帶來的不僅是短期財務上的損失,公司在產業鏈中似乎也漸漸被上下游擠壓,喪失了原有的地位。
2017年金龍汽車在銷售額總體下降近20%的情況下,應收賬款同比卻仍然出現了上升,這還是收到了16億補貼款、已經沖銷了部分應收款后的情況,應收賬款的背離不僅本身潛藏未來減值的風險,更顯示出公司在產業鏈上、特別是對上游企業的話語權日漸衰弱。
上游話語權漸弱,下游客戶也在丟。
年報顯示,作為僅次于宇通的客車領域老二,金龍2017年銷量58402輛,市占率為11.54%,同比減少了2.63pp,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客車作為金龍汽車的優勢領域,在行業整體增長5.6%的情況下,金龍的市占率出現了8.55%的異常下滑,進一步被龍頭宇通客車拉開了差距,市場份額在國內各大客車生產商中縮水最多。
減員未增效 前景令人堪憂
新浪財經在年報中還注意到,2015年金龍汽車的員工數量為17474人,2016年減至15967人,到了2017年則進一步降至14373人,而同期宇通等其他競爭對手員工數量總體都在增加,判斷并非是由自動化率提升帶來的影響而是主動減員。
然而減員并沒有增效,從實際經營情況和業績來看,這幾年金龍汽車的表現差強人意,市場也用腳投票,股價已跌回14年牛市啟動前的位置。
傳統燃油車市場受“國五”標準切換的影響,已在2016年底提前透支;高鐵覆蓋面持續擴大,不斷擠壓公路客運的生存空間;各地城市軌道交通的興建和通車對城市公交車輛形成替代;而旅游車輛和校車等市場缺乏成長性并且市場空間過小根本不足以支撐業績。
看來,在騙補風波過后,金龍面對的將是更為棘手的難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