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券商拋售地產債的傳言引起市場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此采訪多方機構人士,原因均指向監管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進一步加強,但具體內容說法不一,唯一的公開信息為,住建部負責人9日就房地產調控問題約談了成都和太原兩地市政府。
“個人感覺是有點過度反應了。不過交易性機構的想法和做法,與持有型不一樣。”某銀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交易型機構看的是預期,盯的是估值壓力,而持有型機構主要關注違約的可能。”
就地產債而言,市場“驚弓之鳥”心態有之,看好繼續投資亦有之,但“看資質”為共識。
據Wind統計,5月9日單日地產債成交量為72.79億元,5月10日成交量繼續攀升至84.54億元。而5月以來的日均成交量僅為35億元。海通證券(600837,股吧)固收團隊此前就指出,2015-2016年地產公司債井噴后,將在今明年集中進入回售期,應警惕回售帶來的企業流動性風險。
“涉及房地產一概不投”
就9日市場傳之色變的房地產“負面政策”,目前來看更多反映的是市場情緒。
包括銀行和券商在內的多名受訪機構人士認為,一方面,監管不可能對房地產融資“一刀切”,目前房地產公司發債仍正常,針對存量不可能推出減持的指令,以避免誘發風險;另一方面,預計針對房地產政策更多為“修修補補”。但各地方的房地產土地和限購、限貸政策仍值得關注,這關乎房地產開放商的現金回流。
今年以來,房地產領域“降杠桿”執行力度遠甚于過往。年初便有信托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信托出于合規要求主動放棄房地產項目,而能做的項目融資成本也普遍迅猛上升。
5月10日,亦有股份行對公業務人士反饋,該行當前房地產相關業務“只緊不松,涉及地產的一概不投”,其中包括各類房地產開發商相關的公募債和私募債。
“我們行自己承銷的債,沒想到行內也基本不認購。接觸的很多大券商和基金也避而遠之,小銀行還投一些。”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另有股份行資管部固收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地產債也好,地產類ABS也好,主要還是關注經營比較穩健的公司,不強求排名。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激進擴張型的地產商無疑比較難受,無論是前端融資還是后端銷售受到的影響都比較大。
在上述銀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看來,前二十強或前三十強的房地產開發商債券問題不大。
某華南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表示,此前因為理財資金還有增量,大部分銀行理財對債券以持有到期為主,但現階段受增量下降影響,也會考慮進行交易。
地產債有人賣、有人接
整體而言,銀行對地產債普遍持謹慎態度。房地產企業再融資受限和現金流承壓是主要顧慮。而這樣的擔憂恐怕才剛剛開始。
海通證券固收團隊今年2月的一份研報就指出,存續地產債中,2018年需要償付的規模為1613億,是2017年的2.3倍,2019年-2021年需要償付的規模分別為2807億、3998億和4037億;此外,存續地產債在2018年進入回售期的超過3800億,2019年也有接近3700億,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這是因為地產公司債往往采取3+2、2+1年等期限結構,2015-2016年地產公司債井噴后,會在2018-2019年集中進入回售期。當前債市收益率水平已遠高于2015-2016年,投資者選擇不回售的機會成本增加、對房地產風險的擔憂也有升溫,回售的比例有可能大幅提高,應警惕回售帶來的企業流動性風險。地產債到期壓力巨大,如果再融資仍舊受限,將會推升信用風險。”上述報告顯示。
截至目前,地產債還沒有違約案例。不過潛在風險有之。
以開發商中弘股份(000979,股吧)(000979)為例,今年以來資金鏈持續緊張。5月9日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該公司逾期借款本金27.5億元,逾期借款利息2.5億元,沒有新的資金投入至此前的募投項目,同時部分募投項目由于受到政策影響,導致四個募投項目目前都處于暫停狀態,預計復工時間待定,項目當期預期收益不能實現。
就地產債這一類資產而言,市場也有相對樂觀態度。
“地產債目前整體還是比較安全的。”某券商固收部負責人如是判斷。在其看來,地產債若久期不太長,控制好信用風險,收益率還是相當可觀。
“目前其實更需要避諱的是一些經營狀況一般的民企產業債。相比這種標的,地產主體還不錯。”上述券商人士同時表示,“從9日和10日的市場交易量就不難看出,即使市場有人賣地產債,也會有人來接。”
有公募基金專戶人士也表示,針對地產債主要還是要看發行人資質。倉位的調整完全取決于其持有地產債的具體情況。“如果持有的都是萬科這類的地產債,就沒必要壓降。”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