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個月,私募債的負面清單正式出爐。
5月11日,證券業協會發布修訂后的《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項目承接負面清單指引》,繼續保持高壓監管態勢。
從修訂內容的關鍵點來看,其中監管提高發行人違規成本,對于財務會計文件存在虛假記載的發行人禁止發行私募債,禁止發行時長從12個月延長至24個月;強化募集資金投向,拒絕用途為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強調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負面清單的發布,項目準入門檻進一步提高;在監管收緊的環境下,預計私募債規模還會繼續下滑。
負面清單新增“紅線”
5月11日新修訂的《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項目承接負面清單指引》(以下簡稱“負面清單”)出臺,這是自2015年發布后第一次修訂,早在2018年1月證監會已對此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
“之前私募債發行市場存在亂象,比如圣達威欺詐發行,這次修訂根據市場變化,把準入條件和發行人違規成本提高,可以有效防范債券風險。” 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債券承攬人士分析表示。
同時,此次修訂還將前期監管實踐以及政策文件明確的相關監管要求納入負面清單。
從嚴監管在多個方面均得到了體現。公開資料顯示,對于公司財務會計文件存在虛假記載,或公司存在其他重大違法行為的發行人,禁止發行債券期限由12個月延長至24個月,體現出違法成本被再度提升。
監管層還將“最近6個月內因違反公司債券相關規定被證券交易所等自律組織采取紀律處分的發行人”新納入負面清單。
同時,監管層把存在“違規擔保行為”“被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發行文件虛假記載“的發行人拒之門外。具體而言,為“存在違規對外擔保或者資金被關聯方或第三方以借款、代償債務、代墊款項等方式違規占用的情形,仍處于繼續狀態”“因嚴重違法失信行為,被有權部門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失信生產經營單位或者其他失信單位,并被暫停或限制發行公司債券”“本次發行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等。
此外,在財務報表上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在“最近兩年內財務報表曾被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或者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個條件,即“最近兩年內財務報表曾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且保留意見所涉及事項的重大影響尚未消除”。
在募集資金投向方面,監管層強化對債券募集資金的規范管理。“募集資金用途是近年來監管層每次現場檢查時重點檢查的事項,這次負面清單對資金用途起了很大的約束作用。”前述深圳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談道。
據了解,防止“脫實向虛”,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此次修訂新增了規定“除金融類企業外,本次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途為持有以交易為目的的金融資產、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或本次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途為直接或間接投資于以買賣有價證券為主要業務的公司”。
同時監管層還強調募集資金投向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方向,新修訂的負面清單,新增“募集資金投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定。
違約潮下發行萎縮
近期債券違約事件頻發,負面清單的修訂無疑給市場注入強心劑——監管層在私募債業務前端將進一步把控風險。
今年連連爆出的違約事件中,比如富貴鳥發行的“16富貴01”、中安消發行的“15中安消”、神霧環保發行的“16環保債”均為私募債;債券余額分別為13億、5億、4.5億。
此外,截至5月14日,2018年以來共有23只私募債出現主體評級下調,涉及12家發行人,比如上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被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從年初連續下調評級,直至BBB-,盛運環保在一個月內從AA-被下調至BBB-。
對于本輪違約潮,天風證券固收團隊分析師孫彬彬5月13日表示,前幾年金融環境較為寬松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較高,對低資質企業具有更高的“包容性”,這些企業的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較為暢通。但是較為豐富的融資來源,并不一定會讓企業經營得更好,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過度投資”“過度杠桿經營”。
而金融環境轉向去杠桿、強監管時,一方面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對風險的防范心理大幅提高,債券市場融資通道明顯收緊;另一方面,監管政策全面封堵各類表外和非標通道,非標轉標過程中,非標債務滾續難度上升,企業需要依靠表內或者自身經營現金流對接到期債務。
當這些高度依賴債券融資的低資質企業難以保持“借新還舊”時,信用風險事件就發生了。
如今,新修訂負面清單則提高發行人的準入條件,提前把握風險;這對券商而言無疑會再度提高承攬標準。
廣州一家券商債券承攬人士5月13日告訴記者,“私募債業務最近幾年已經不好做了。第一發行成本比較高,尤其對于低評級發行人;第二監管要求很嚴,一直強調控風險,這次負面清單事實上也提高了券商承攬的門檻。”在他看來,私募債擴容大時代一去不復返。
根據wind統計,截至5月14日,2018年的私募債發行230只,相比2017年同期的213只出現小幅下滑;發債規模為1707.05億元,較去年同期1827.32億元減少6.58%。
但若把時間對比的周期放得更長,就能體現私募債規模在近年來出現的銳減。數據顯示,在2016年同期,這組數據分別達到482只與5393.23億元。
隨著監管環境持續從嚴,前述業內人士均表示,未來私募債規模還會繼續下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