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續了2017年基金發行的熱潮,新基金發行持續井噴。數據顯示,2017年累計發行新基金975只,總發行規模為7865.43億元;2018年一季度再創新高,335只新基金發行規模就達3714.29億元,占去年基金總發行規模的47.22%。
奇怪的是,盡管公募行情異?;鸨?,安信基金卻沒有搭上這趟快車。截至今年一季度,安信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為347.66億元,和2017年一季度相比,僅增長了26.81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安信基金規模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17年以來新基金募集情況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只存量基金因遭遇大量贖回而淪為“迷你基”。
數據顯示,安信基金2017年共發行了8只基金,累計募集規模僅為24.41億元;2018年一季度成立的3只新基金,募集總金額為51.85億元。盡管今年募集規模有所提高,但與市場上爆款基金頻出的行情相比仍顯“門庭冷落”。
雪上加霜的是,在“募資難”和大量贖回的雙重夾擊下,安信基金旗下多只基金淪為“迷你基”。據數據統計,截至一季度末,安信基金旗下共有40只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其中6只規模已低于清盤線5000萬元。
具體來看,這6只“迷你基”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安信穩健阿爾法定開混合和安信滬深300增強發起式是因為當初成立時募集規模就只有一千多萬,屬于“募資難”;安信保證金交易型貨幣和安信鑫發優選混合遭遇大量贖回前機構持倉比例都在80%以上,可以判斷是委外資金出逃所致;安信永鑫定開債和安信鑫發優選混合遭遇大量贖回的原因無法根據公開數據做出準確判斷,是否與委外基金撤出有關,安信基金方面并未做出回應。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規模迷你,會導致管理費難以覆蓋運營成本,最終只能選擇清盤或者轉型。上述6只“迷你基”接下來會面臨何種命運?記者曾向安信基金了解詳情,但截至發稿前,該公司并未作出回應。
飽漢不知餓漢饑,據統計,去年首募規模超100億元的基金有8只,其中吸金能力最強的是工銀瑞信豐淳,募集規模達909.55億元。而今年以來提前結束募集的爆款基金也不在少數,截至5月16日,年內新成立的335只基金中,首募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有14只,其中7只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募集。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基金募集不理想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基金公司的歷史業績不佳或品牌影響力不夠,導致基金募集號召力不足;另一方面,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P2P、非法集資等產品也分流了不少潛在的投資者。
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未來公募基金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強勢公募基金出現爆款和弱勢公募基金募資難并存的現象將會長期持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