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以來,保本基金的規模與收益呈現“雙降”勢頭,其中規模縮水36億元。導致保本基金規模大幅下降的背后因素是到期贖回、清算或轉型。隨著保本基金即將迎來到期高峰,眾多保本基金正加速轉型,轉型方向及轉型后的發行問題成為當下保本基金的關注重點。
資管新規明確規定,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這加速了保本基金的凋零。Wind數據顯示,5月1日至6月1日,保本基金(含已到期)規模從2247.9億元降至2211.9億元,縮水36億元。
“保本基金規模下降是因為到期贖回或轉型至避險基金。市場環境不佳導致業績下滑也是引發贖回的重要因素。”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總經理劉亦千表示。
Wind數據統計,資管新規落地后首月,共有19只保本基金面臨到期贖回、轉型或清算。截至6月1日,這些到期的保本基金規模為231億元。這些保本基金到期后,將變更注冊或者轉型為其他類型基金,原本的保本基金將不復存在。
資管新規落地1個月來,保本基金的整體收益回報也乏善可陳。一般而言,保本基金將大部分資產投資于固定收益,其余15%至20%資產投資股票等。在此期間,受債市下跌影響,保本基金的平均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幾乎為零,有2只保本基金的單位凈值甚至跌至1元以下。
在未來1年內,存量保本基金將迎來到期高峰。屆時,81只保本基金將面臨到期。這批保本基金大多成立于2015年至2016年,其保本周期多為2年至3年。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保本基金到期后面臨兩種選擇:一是變更注冊為避險基金,二是清算或轉型。
資管新規落地后,已有10只保本基金實現了轉型。這10只保本基金均轉為混合型基金,其中轉為偏債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混合基金各占一半。
隨著到期高峰將至,保本基金的轉型大戰將拉開帷幕,轉型方向成為當下保本基金的關注焦點。
“每家基金公司保本基金轉型的情況不一樣,主要基于公司人員調配、自身優勢及完善產品線而作出綜合考慮。”北京一家近期剛完成保本基金轉型的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