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從獲批開業的保險公司情況看,截至2018年7月31日與2017年同期差距并不大;但從獲批籌建的保險公司情況看,則從2016年開始逐年下降。
過去幾年,一些與保險業性質完全不合的資本進入保險業,形成重大風險,目前監管已經收緊口子,對金融機構的不同類型股東實施差異化監管。
8家公司獲批開業
截至2018年7月31日,今年共計8家保險公司獲批開業,合計注冊資本118.6億元。其中,共有兩家財險公司,分別是黃河財險和融盛財險;5家壽險公司,分別是國富人壽、海保人壽、瑞華健康、國寶人壽和北京人壽。此外,還有一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即太平科技。
同期2017年1-7月,有11家保險公司獲批開業,合計注冊資本173億元。其中,僅有一家財險公司即中遠海運財險;6家壽險公司,分別是招商局仁和人壽、愛心人壽、華貴人壽、和泰人壽、復星聯合健康和橫琴人壽;三家相互保險社,分別是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匯友建工相互保險社;以及一家再保險公司,即人保再保險。
在2018年獲批開業的保險公司中,1月9日,黃河財險和太平科技同時獲批開業,拔得今年開業許可的頭籌。早在2016年9月,黃河財險便已獲批籌建,而太平科技亦是在2016年6月已獲批籌建。
目前,黃河財險公司開業后可在北京和甘肅開展業務,兩年后根據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業務發展狀況和人才儲備情況,逐步在上述區域外設立分支機構。太平科技2018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二季度保險業務收入14.87萬元,凈利潤-566.3萬元。
北京人壽、國寶人壽和國富人壽從獲批籌建到獲批開業時間相對較短。具體而言,2017年1月,北京人壽獲批籌建,2018年2月獲批開業;2017年1月,國寶人壽獲批籌建,2018年5月獲批開業;2017年1月,國富人壽獲批籌建,2018年6月獲批開業。
與之對比,2017年1月,共有三家保險公司獲批開業,分別是1月5日獲批開業的橫琴人壽、1月25日獲批的復星聯合健康和1月26日獲批的和泰人壽。目前,這些保險公司的發展已步入正軌。
以復星聯合健康為例, 2018年二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1.03億元,凈利潤0.28億元。不過,復星聯合健康消費者投訴居高不下。8月8日,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億元保費投訴量前10位、萬張保單投訴量前10位、萬人次投訴量前10位,均有復星聯合健康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投訴居高不下已是復星旗下人身險公司的通病。
橫琴人壽董事長蘭亞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期來看,中國保險市場的潛力非常大,如果從C端來看,保險市場最大的變化是消費者從被動購買到有了主動購買的意識,但有了主動購買的意識不代表可以主動購買。以家庭為單位的一體化保障解決方案可能成為未來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對于許多中產家庭而言,未來一個家庭擁有6-9張保單,并非難事。”
8月13日,央行發布的《2017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保險密度、保險深度穩步增加,增速略有下滑。具體而言,2017年,全國保險密度為2631.58元/人,同比增長17.53%,增速略有下滑;保險深度為4.42%,比上年高0.26個百分點。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居民參保意識較強。從各省數據看,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保險密度居前,仍有約1/3的省份保險密度低于2000元/人。從保險深度看,北京等部分省(市)保險深度較高,已超過5%。
今年尚無公司批籌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18年至今尚無保險公司獲批籌建。與之對比,2017年1-7月,共有6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2016年1-7月,共有12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
具體而言,截至2016年7月31日,當年獲批籌建的12家保險公司中,共有4家壽險公司,分別是華貴人壽、橫琴人壽、三峽人壽和人保養老;2家財險公司,分別是永誠財險和建信財險;3家相互保險社,分別是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匯友建工相互保險社;以及太平科技、前海再保險和百年資管等。
截至2017年7月31日,當年獲批籌建的6家保險公司中,共有4家壽險公司,分別是國寶人壽、國富人壽、海保人壽和北京人壽;1家財險公司,即融盛財險;以及人保再保險。
一位保險公司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近年來,我國保費收入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出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良好的產業前景和合理的投資收益,是吸引社會資本的最大動因。此外,還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利用資本市場資源,滿足多元化經營需求等原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從獲批籌建的保險公司股東背景看,涉及房地產開發和建筑施工,化藥制劑及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互聯網信息服務相關,服裝、毛線紗線及印染、棉紡,汽車銷售與汽車后服務,圖書出版、發行,文化娛樂,以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等眾多領域。
然而,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過去一段時間,監管機構對社會資本采取了多多益善、來者不拒的態度,一些與保險業性質完全不合的資本進入保險業,甚至讓一些興風作浪危害國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大鱷藏身保險業,形成重大風險,教訓十分深刻。現在那些問題保險機構出現的資本不實問題,是表象,其根源是資本不適,就是說這類資本本身就不適合、不應該進入保險業。”
某保險公司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股東股權方面存在問題,那么其在公司治理上,包括公司章程與“三會一層”運作、內控與合規管理、關聯交易管理等方面發生問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以昆侖健康為例,此前,原保監會便曾發布公告稱,深圳宏昌宇等7家公司在投資入股昆侖健康、申請相關行政許可過程中,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作出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股東之間無關聯關系等不實陳述,存在編制提供虛假材料的行為。因此,撤銷昆侖健康有關股東和注冊資本變更的行政許可,依法處置相關投資人違規取得的股權。
保險學者王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透過各種金融亂象,究其原因,企業治理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企業治理問題的背后是準入和股權等問題,特別是非金融企業投資者問題。
王和認為,加強監管不僅是正本清源,更是使命所在。要確保金融機構立足主業,審慎經營,隔離風險,避免盲目擴張和脫實向虛,這不僅是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更是行業服務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保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提高保險業準入門檻,加強保險公司管理,可以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有利于保險業健康、長遠發展;但是在保證市場準入規則相對公正的前提下,允許新的市場主體進入無可厚非,促進不同經濟主體充分、公平地競爭,尤其是對民營資本而言,不要隨意貼標簽。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