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拉開序幕,基金公司2018年上半年的經營狀況也露出了“冰山一角”。
上半年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乏力,但頭部公司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盈利能力。個別中型基金公司也憑借優秀投資業績實現規模快速增長,半年度利潤飆升。此外,還有一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則不得不面對利潤下滑的局面。這意味著,過去半年間,行業內“貧富分化”有所加劇。
截至記者發稿,目前共有華夏基金、東證資管、諾安基金、長信基金、長盛基金、鑫元基金及長江證券資管等機構的半年度經營狀況得以“曝光”。
從統計數據來看,東證資管的財報無疑最為亮眼。今年上半年,東證資管的營業收入為15.83億元,短短半年間,實現凈利潤高達6.17億元。而去年同期,東證資管的營業收入僅為6.9億元,凈利潤為1.74億元。
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東證資管實現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9.30%,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254.84%。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凈利潤增速大幅超過營收增速。
去年以來,東證資管憑借近年來良好的業績及品牌積累,實現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即便在弱市中,旗下新產品發行也屢現“爆款”。據天相數據統計,2017年年中,旗下基金資產規模為484.92億元,到2017年年末,則增長至753.33億元,到了今年年中,則近一步攀升至933.39億元。
同樣保持較高凈利潤的還有一些頭部公司,例如華夏基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高達5.99億元,同比增長12.21%,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73億元,同比增長15.44%。
還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則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例如,鑫元基金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56億元,同比小幅增長7.89%,實現凈利潤1.34億元,同比下滑3.99個百分點。
此外,長盛基金、長江證券資管等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降的情況。以長盛基金為例,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21億元,凈利潤0.5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26.21%和27.45%。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業在競爭中慢慢走向成熟,不可避免的是行業分化,未來頭部公司有望強者恒強。此外,一些力求通過專業能力打造“精品店”的基金公司也有望勝出。
滬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長判斷,未來基金公司將加速優勝劣汰,行業集中度也會加速提升。
對于不少小公司而言,生存則越發不易。一家小基金公司總經理感慨,基金行業的成本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市場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
業內人士感慨,2008年一家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只要達到40億元,就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前幾年則需要100億元,而如今有的公司甚至需要200億左右的資產管理規模才能實現盈虧平衡。這意味著,一大批規模排名靠后的小型基金公司,如果不能實現“彎道超車”,則難以避免虧損的結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