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發行批文20余天后,從H股轉道回A股的鄭州銀行(6196.HK),仍遲遲未見推動發行上市的跡象。
作為今年首家過會的銀行股,5月22日獲得發審委發行的鄭州銀行,在7月底拿到批文,但此后一直未見有進一步動作發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較鄭州銀行晚一周過會的長沙銀行(601577.SH),在同樣比其更晚拿到批文后,目前已披露招股意向書并確定發行價格,距離登陸A股僅剩時間問題。
21世紀資本研究院了解到,鄭州銀行發行為持續推進的原因,或與其H股股價的持續波動有關。根據最新監管要求,H股公司回A股上市,發行價將參照H股最新股價,而并非行業的市盈率等指標。
不過,8月21日鄭州銀行一位人士表示,“其實就是慢在了流程上,他們那邊估計快發行了。”
發行價參照H股股價
早在2011年即啟動上市計劃的鄭州銀行,雖因中途諸多變故導致上市進程一度后延,但最終在2015年成功登陸港交所,并在2016年披露回歸A股計劃,在于今年5月下旬通過發審委審核后,又于7月底拿到發行批文。
就當外界紛紛以為鄭州銀行即將成為A股首家“H+A”的城商行時,距離其拿到發行批文已過20余天后,公司仍遲遲未見披露招股文件和確定發行日程。
與此相對應的是,晚于鄭州銀行一周過會的長沙銀行,在8月中旬拿到批文后,目前已經披露了招股文件,并將發行價格定在了7.99元/股,對應市盈率為6.97倍。
21世紀資本研究院了解到,鄭州銀行發行事宜的推進之所以晚于長沙銀行,或許正是源于其“H+A”的雙重身份。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對此表示,自2012年后,H股企業在A股IPO過程中,其A股發行價將以H股最新股價作為參考,而并非普通企業上市時以同行業的市盈率作為參照標準,也與互聯網企業所謂的23倍市盈率紅線不同。
“H股市場由于機構投資者更多,股價相對而言更理性,因此在H股回歸A股發行過程中,發行人和保薦機構以H股股價作為基本參照,一定程度反映了價值判斷的合理性。”上述投行人士說。
在今年8月15日之前,鄭州銀行H股股價一直穩定在3-4港元/股附近,但在15日當天股價卻突然出現20.19%的漲幅,且盤中一度觸及6港元/股。
但好景不長,16日鄭州銀行H股股價即重挫11%,至21日收盤僅報收4.37港元/股。
“(鄭州銀行)一度想在股價大漲后推動發行工作,這樣會留出更大的定價空間,但沒想到第二天就跌回去了。之前股價一直比較低迷,如果彼時就推動發行確定發行價,在融資、估值等多個方面都顯得并不有利。”近日,一位接近鄭州銀行人士表示。
中報表現不突出
盡管鄭州銀行還未向招股發行邁出實質性一步,但外界對其發行價頗有猜測。
上文提及的投行人士表示,若鄭州銀行此次發行股本為其招股書披露的頂格發行,即發行6億股,再參照其目前港股21日收盤價4.35港元/股(換算最新匯率為人民幣3.80元/股),此次A股IPO其募資額度有望達到22.8億元。則有望躋身年度募資前十的位置。
雖然尚未在A股上市,但其2018年中報已經在8月20日早間披露,鄭州銀行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51.36億元,同比增長5.7%;凈利潤23.83億元,同比增長4.23%。
與目前已在A股上市的城商行和農商行相比,鄭州銀行在業績層面似乎并不太占優勢。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最新,滬深兩市披露了半年報的城商行和農商行目前僅有江蘇銀行(6.200, 0.00, 0.00%)(600919.SH)、張家港行(5.740, 0.00, 0.00%)(002839.SZ)和南京銀行(7.230, 0.00, 0.00%)(601009.SH)三家。
其中,張家港行成為營收同比增長幅度最大的銀行,幅度為19%,而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上半年營收均超過百億元,凈利潤亦分別超過60億元,領先鄭州銀行不少身位。
與之相對應的,是三家銀行最新市值的變化。截至21日收盤,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和張家港行市值分別為716億元、613億元和104億元。港股市場中,鄭州銀行最新市值則為232億港元。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