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半年報季。截至目前,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中國平安(62.950, 0.22, 0.35%)、國壽股份、中國太保(32.980, -0.19, -0.57%)、新華人壽,以及在H股上市的中國太平、中國人保、人民財險、眾安在線、中國再保險等上市保險公司,皆已披露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告。
雖然數據披露口徑有所差異,但問題卻具有共性。從負債端看,壽險新業務價值普遍下降、營銷員隊伍增長放緩,財險車險手續費大幅上漲等問題備受關注,因為無論是壽險營銷員還是財險車險業務,都是對保險公司影響最為敏感的部分。
新業務價值下滑
魚和熊掌可否兼得?多年來,規模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始終是保險業爭論的熱點。理論上,兩者應兼顧,但在面對市場競爭和預算考核壓力時,為了規模和速度,保險公司往往可能犧牲質量和效益,但隨著監管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這一模式弊端漸顯。
不過,從上市保險公司中期業績報告看,經過業務結構的持續調整,規模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已保持在相對協調的狀態。
轉型正酣的國壽股份和新華人壽中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壽股份在大幅壓縮躉交保費512.47億元的基礎上,實現保費收入3604.82億元,同比增長4.2%;市場份額約22%,較2017年底提升2.3個百分點。同期,新華保險(46.460, -0.57, -1.21%)實現保費收入678.70億元,同比增長10.8%;市場份額同比增長0.8個百分點,達4.2%;剩余邊際較上年末增長8.1%,達1841.68億元。
這些數據背后,經歷了一條不平靜的轉型之路。以國壽股份為例,2017年底,國壽股份仍存有600億元左右的躉交保費;2018年1月,國壽股份保費收入負增長20%,原因之一正是躉交保費大幅下降。
對此,國壽股份總裁林岱仁坦言:“長痛不如短痛。在整個行業調整轉型的背景下,我們要抓住機遇。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在續期拉動保費的情況下,我們大幅壓縮500多億元的躉交保費不會讓總保費下降。此外,計劃到2018年底,躉交保費占保費收入的比重維持在2%左右。”
2018年上半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實現387.57億元,同比增長0.2%;其余幾家上市保險公司新業務價值都呈現不同程度下滑。國壽股份新業務價值281.66億元,同比下降23.7%;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162.89億元,同比下降17.5%;新華人壽新業務價值64.51億元,同比減少8.9%;人保壽險新業務價值30.68億元,同比下降1.5%;太平人壽新業務價值75.63億港元,同比下降6.8%。
國壽股份副總裁、總精算師利明光表示,新業務價值下降是由于整個行業環境發生變化、理財產品收益維持高位、十年期及以上交費的儲蓄型業務負增長等因素造成。隨著業務加速轉型,保障型產品成主流,個險隊伍能力提升,未來新業務價值跌幅將逐漸收窄。
人保壽險總裁傅安平指出:“人保壽險新業務價值下降,主要是由于規模保費下降,包括主動壓縮的270億元躉交保費。目前,人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已經轉正,下半年新業務價值肯定為正,但若要兩位數增長則不太可能。”
除新業務價值外,其他反映業務質量的數據多是可圈可點。以太保壽險為例,2018年上半年,太保壽險續期業務增速37.7%,推動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5%,達1310.37億元;上半年長期保障型新業務首年年化保費占比提升7.8個百分點,達50.2%,推動壽險業務剩余邊際余額較上年末增長15.4%,達2634.70億元;此外,新業務價值率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達41.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從整個行業看,一些保險公司將躉交產品變為一年期期交產品,又貼費上了三年期、五年期的期交產品,其本質并未改變。
未來,難言輕松。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認為,壽險公司要有“三好”,一是財務穩健,二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良好效益。“在財務穩健上,保險公司是負債經營的金融企業,收了保費要還的,一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差一點,可能不會立即出現問題,但財務現金流出現問題,可能立即就顯現出來。”
“在持續發展能力上,壽險與財險公司的不同主要在持續發展能力上。以續期保費為主,壽險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主要業務增長不是依靠首年保費,而是續期保費,評判一家壽險公司是處于創業還是成熟階段,主要看續期保費在總保費中的構成。”萬峰說,“在良好效益上,商業公司要講效益,如果連年虧損,讓股東承擔責任,沒有為股東創造價值,不能說是一家成功的商業公司。”
營銷員增長承壓
在轉型的路上,人才是關鍵。
目前,僅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營銷員人數就已超400萬人。拆分來看,2018年上半年,國壽股份個險渠道隊伍規模達144.1萬人,季均有效人力受總人力回落影響,較2017年年末的157.8萬人小幅下降5.6%。平安壽險及健康險代理人規模達139.9萬人,較2017年末的138.6萬人,同比增長5.5%,第二季度環比增長9.9%。太保壽險代理人總人力達83.9萬人,月均人力達89.4萬人,其中月均健康人力和績優人力分別為34.2萬人和17.5萬人。新華人壽共計擁有33.4萬名個險營銷人員,月均舉績人力17.1萬人,同比增長2.6%;月均舉績率53.6%,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上市保險公司營銷人員增長已現承壓之勢。對此,新華保險副總裁李源認為:“人員增長不可能一下停止,未來幾年或許還有一定量的增長。”
不過,林岱仁指出:“現在行業總體的人力,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高速增長。我們提出,擴量提質的策略不變,這幾年要加大提質,但量也要保持一定規模,不能出現快速下降。”
究其原因,林岱仁續稱:“一是人口老齡化,勞動力需求緊張,就業渠道更多;二是保險業務發展放緩,營銷員收入下降,這為招人、留人都帶來了挑戰。”
2017年以來,保險營銷員隊伍持續擴張,但業務發展放緩,新單增速不及代理人增速,營銷員產能出現下滑,營銷員收入受到影響。
以中國平安為例,平安壽險代理人首年規模保費為9453元/人均每月,同比下降24%;代理人個險新保單件數1.29件/人均每月,同比下降7.2%;代理人收入6870元/人均每月,同比下降4.8%。
面對上述情況,進還是退?一些保險公司高管至今仍信奉“有人就有業務、亂槍打鳥等低級管理思維,只要有人愿意上號就行、自保件開單、留存不住賺續傭。”一位保險業內人士透露。
目前,保險營銷員與保險公司簽訂的是代理合同而非勞動合同,以傭金收入為主,且絕大多數無底薪和社保福利,這使得保險營銷員缺乏歸屬感;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管理考核嚴苛、培訓培養缺乏,營銷員生存壓力巨大,更難言職業安全感。這兩個方面的擠壓,使很多保險營銷員難有長遠的職業規劃和發展空間,僅把保險行業作為維持生計的權宜之法,因此在面臨個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沖突甚至與客戶利益沖突時,可能給公司和客戶利益造成損害。
為此,有業內人士建議恢復保險營銷員從業認證考試或是行業專業資質認證,大進大出勢必存在上述問題。不過,亦有人反對。
需要強調的是,保險業要從社會公平和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視角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未來,如何因勢利導營銷員問題將成為擺在保險公司面前的一道必選難題。
車險手續費上漲
與壽險領域的熱鬧相比,財險并未頻頻站在聚光燈下,但故事同樣精彩。
“車險市場以高費用為手段開展惡性競爭的問題尤為突出,個別財險公司把賠付率下降帶來的改革紅利異化為競爭的本錢,導致車險費用水平居高不下。”這段表述,出自2018年全國財產保險監管工作會議。
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車險市場,正面臨著嚴峻考驗。在商業車險改革中,NCD系數(無賠款優待系數)等引進,使得車險賠付率下降,轉而在成本管控、分攤上的優勢放大,具有更大空間投向前端費用,因此出現了個別財險公司為追求市場份額或業務,進行費用比拼的現象,導致車險費用率持續上升,費用率與賠付率倒掛,成本率居高不下。
從上市保險公司看,車險手續費呈現大幅上漲態勢,增幅遠超車險保費收入增幅。2018年上半年,平安產險車險手續費為225.93億元,同比增長65.4%;太保產險車險手續費及傭金111.73億元,同比增長62.4%;人保財險并未單獨披露車險手續費數據,但其整體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支出達375.92億元,同比增長46.1%;中國再保險亦是如此,其財產險直保業務分部綜合成本率99.97%,同比上升1.77個百分點。
其中原因,上市保險公司各有說辭。比如人保財險稱:“這主要是受業務規模較快增長,加大對優質業務的投入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所致。”
中國再保險表示,綜合成本率同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車險的保費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為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大地保險審慎計提了車險保費不足準備金,導致車險賠付率有所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從8月1日起,保險公司已經陸續開始執行“報行合一”政策。所謂“報行合一”,即保險公司報給銀保監會的手續費用需與實際使用的費用保持一致。
《關于商業車險費率監管有關要求的通知》(即“57號文”)顯示,各保險公司向銀保監會報送的商業車險手續費上限標準,原則上定為舊車20%、新車25%。對此,人保財險副總裁降彩石表示,與此前的實際手續費支出情況相比,執行新的上限標準后,車險手續費將明顯下降。
此外,眾安在線綜合費用率相比2017年全年下降3.8%,達到69.8%;綜合成本率較2017年全年降低9.1%,盡管如此,綜合成本率仍高達124.0%。“我們所堅持的保險科技一定會為眾安帶來綜合成本率的持續改善。”眾安在線首席執行官陳勁表示。
對于綜合成本率的改善,眾安在線首席財務官鄧銳民解釋稱:“主要源于四個方面。首先,隨著業務聚焦在健康、消費金融和汽車生態,在獲客、產品、風控及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大價值,品牌得到較大提升,從而獲得更好的議價能力;其次,通過連接生態合作伙伴,積累、豐富用戶數據,優化風控模型,帶來賠付率的下降;再次,優化產品組合,對于盈利性較差的產品,主動削減業務;最后,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承保和理賠流程更加高效,隨著保費收入規模的增加,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眾安在線航旅生態的渠道費用率達88.0%,同比上升約6.6%。理論上,互聯網保險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和技術、模式創新,可能會減少手續費及傭金數量,但目前事實并非如此,個別互聯網保險公司綜合成本率甚至高于傳統保險公司。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