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了解到,剛剛興起的區塊鏈技術有望在知識產權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知識產權與區塊鏈相互碰撞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又會對網絡信息法治發展帶來什么影響?對此,記者采訪了北京科技大學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徐家力。
在確權上發揮大作用
確權是行業發展的源頭,其簡單定義就是知識產權的使用權和歸屬權的確定,為什么會出現知識產權確權問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知識產權可以被復制,進而喪失掉原本應該由權利人進行管理的權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以及處分權。
“然而,傳統的知識產權確權并不盡如人意。盡管目前確權效率在互聯網企業的加入后提高了不少,但是整體過程依然耗時長,時效性較差。”徐家力表示。
徐家力以著作權確權舉例進行說明。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自動產生,無需經過國家行政機關的審查登記。在作者署假名或匿名的情況下,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極易導致作者身份不明,使作品成為“孤兒作品”。
而區塊鏈登記相當于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技術特征,為原創作品嵌入16進制的密碼,這個密碼會同時儲存在區塊鏈的所有電腦上,即相當于為原創作品登記了一張“電子身份證”,且永久有效,無法篡改。法官在對著作權確權認定時,就是基于對科學技術的“公信力”判斷。
此外,我國雖然建立了著作權登記制度,可以用于證明著作權權屬,但傳統版權登記方式程序多、周期長、時效性差,一部分作者不愿耗時去登記。
徐家力指出,基于區塊鏈技術能在每一份著作權信息上加蓋時間戳,保證信息的完整、有效和不可篡改,并根據對信息的更新和產生的新信息形成按時間順序連接的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有利于對作品每階段的創作進行記錄,并確認作品的創作者,同時又能使希望匿名或署假名的作者的個人隱私得到保護。
在著作權確權時,列舉證據十分困難,在侵權訴訟中的權利內容以及權利的創立時間均難以證明。如果自己的作品沒有第一時間被記錄,被別人盜竊后,是無法提供有力證據的。
“這樣就可以利用區塊鏈‘分布式、公開透明、不可更改’等特點,記錄著作權數據信息,有效解決內容流通平臺存在的確權難、盜版、公開性差等問題。”徐家力介紹,這種技術上的強證據屬性,方便了在著作權確權時,權利人基于公信力而更好地舉證。
有利于提高維權效率
“維權難”是許多擁有高新技術的科學家、企業等共同的感悟。從環節和流程上來講,其追溯鏈條過長,主要體現在界定侵權難度很大、權利主體難尋、溯源困難、效率低等。
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實現高效追溯至作品的源頭,查清作品權屬。徐家力認為,區塊鏈與知識產權結合最為緊密的優勢是,區塊鏈技術可以為知識產權確權提供一種存在證明。
使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對文化產業的全產業鏈周期做到可溯源,為司法取證提供技術保障和結論依據,這種證據能夠在司法訴訟中保護作者。而且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客觀記錄交易記錄,以供查詢。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此前杭州互聯網法院首次確認了區塊鏈電子取證的法律效力。
在區塊鏈技術“保駕護航”的知識產權體系下,維權越來越便利、快捷、清晰,失信者將越來越沒有發展空間,科學家們可以放心地研發新技術新成果。
不僅如此,在徐家力看來,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打擊盜版,還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為知識產權付費的觀念。
作為專利申請大國,我國每年產出大量專利,其中包括許多高精尖專利,然而很多科學家申請專利后,卻依舊“窮困潦倒”,專利根本沒有轉讓出去。
對此,徐家力表示,區塊鏈技術還能幫助形成科學化專利交易市場,為專利找到合適的“買家”。對于一些昂貴到讓人望而卻步的專利,則可以實現碎片化交易,作者可將作品分成片段,分別寫入區塊鏈,使用者如果只想使用某個片段,只需要支付那部分作品的費用。
再過5年,整個區塊鏈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美元,隨著公眾將更多目光聚焦到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上,區塊鏈相關市場潛力無限,很多困擾我們的現實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區塊鏈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氣化、互聯網之后,下一個顛覆性的核心技術,它有望帶領我們從個人信任、制度信任進入機器信任的時代。”徐家力說。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