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11:03 | 來源:未知 | 作者:靜波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銀行渠道門檻的增高,小公司如果沒有渠道背景,很可能從一開始就被大中型銀行拒之門外。
2018年接近尾聲,這一年,股市持續低迷,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環境更加嚴峻。不過,逆境中,仍有鵬揚基金、嘉合基金、財通證券(8.310,0.44,5.59%)資管和金鷹基金等一批基金公司規模實現逆市增長。
眾多小基金公司掙扎在生存線
目前,已發行產品的基金公司已達到129家,基金產品超過5000只,管理規模13.3萬億。頭部基金管理公司憑借強大的投研實力、完善的產品線占據穩定的市場份額。小型基金公司想要生存、擴張難上加難。在129家基金公司中,除今年新成立并發行產品的公司外,規模在200億元以下的有45家,占比約34%;100億元以下規模的基金公司31家,占比24%;20億元以下的17家,占比為13%。
業內人士表示,缺乏歷史業績和明星基金經理、品牌辨識度低、管理粗糙等因素是新基金公司或小基金運營的主要難點。隨著銀行渠道門檻的增高,小公司如果沒有渠道背景,很可能從一開始就被大中型銀行拒之門外。
業內人士介紹,基金公司的營運成本最低一年在2000萬左右。通常一家基金公司總規模達到150億元,或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達到50億元以上,基本可以達到盈虧平衡。“三年是大多數新基金公司的生存線。”深圳一家小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華宸未來、國開泰富、中科沃土、東海基金、紅塔紅土、益民基金、天治基金、英大基金等12家基金規模均在20億元以下。2017年股東披露的基金公司年報顯示,中海基金、方正富邦、先鋒基金和國金基金等虧損2000萬元以上。今年上半年,華融證券、江信基金、九泰基金和先鋒基金等出現虧損,另有8家小型基金公司盈利不足500萬元。
多家小公司逆勢增長
眾多小型基金艱難求存,其中的佼佼者抓住機會實現突圍,規模大幅增長。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相比去年全年,在百億規模的基金公司中,今年增長幅度首位的是鵬揚基金,增長幅度達260%。2017年底,該公司只有5只產品,規模72億元。今年以來,公司加大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營銷,到三季度,鵬揚利澤債券型基金今年規模增長70億元,鵬揚現金通利貨幣基金增長近50億元,加上兩只新發債券基金帶來的近40億元規模增量,公司管理規模達260億元。
另外一家表現突出的公司是擁有中航信托股東背景的嘉合基金,今年來規模增速接近200%。2017年底,嘉合基金管理規模為118億元,今年憑借“嘉合貨幣”規模增長220億,總規模增至349億元。
財通證券資管的擴張速度也可圈可點,公司規模從去年底的88億元增至目前的235億元,增速達到166%。今年規模增長最快的為貨幣基金財通資管鑫管家,為公司帶來近100億元的規模增長;今年新發的三只債券基金也貢獻了近40億元的新增規模。
此外,金元順安、方正富邦、諾德基金和泰康資產等基金公司今年以來的規模增速也都超過了50%。
可以看到,除鵬揚基金為個人發起之外,今年增速較快的公司大多都擁有信托、券商、保險的渠道背景。
事實上,近幾年,一些基金公司利用渠道、制度和戰略優勢,布局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規模得以快速增長。在此過程中,一些中小型基金實現了規模的“三級跳”——由數十億規模增長至200億甚至更多。如寧波銀行(17.270,0.36,2.13%)持股的永贏基金、北京銀行(6.060,0.13,2.19%)發起的中加基金,兩家公司近三年規模年增長幅度都超過200%。其中,永贏基金規模從2015年的112億元增至今年三季度的1062億元,產品數量從4只增至25只。中加基金2014年規模約在50億元左右,2018年三季度末規模增至700億元。
中泰證券旗下的萬家基金和中融信托控股的中融基金兩家公司也在過去幾年取得較快發展,管理規模均從2014年的不足200億元增至2018年三季度的700億元;券商背景的金元順安和西部利得兩家基金公司規模也從不足30億元增至200億元以上,也是一年上一個臺階。
泰康資產以其股東較強的資產管理能力和渠道優勢,使得旗下管理資產規模從2016年的85億元增長至今年三季度末的402億元,年增長率超過120%。
還有一批基金近兩年利用制度優勢和敏銳的戰略嗅覺提前布局,也獲得規模的快速增長。如金鷹基金,2012年公司管理規模曾有120億元,此后發展乏力逐年萎縮,到2014年降至62億元。同年,原廣州證券資管總經理劉巖攜新一屆管理層履新,新的管理層根據經濟、資產周期、市場趨勢輪動布局升級產品線,在近三年分別踩準保本、貨幣和債券三大資產輪動節奏,公司規模增長近10倍,從62億躍升至659億元。
成立于2012年的諾德基金,公司規模一直不見起色,2014年規模還曾一度跌至17億元。2015年,在與外資股東完成股權結構梳理之后,公司董事長潘福祥與管理層集中全力提升投研水平,組建優秀的投研團隊,建立起適應中國市場的投研機制,以絕對收益的方法做相對排名,公司規模從2015年的17億元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05億元,增長幅度超過10倍。
在實現逆襲的小公司中,還有一些是扎扎實實,認清自身優勢,打造風格鮮明的特色產品。如中金基金今年發行了4只MSCI指數基金,成為MSCI發行最多的公司之一。此外,公司還在量化投資領域加強布局,整體規模從2017年底的78億元躍升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45億元。
曾經突圍的基金公司
近年來,中小基金公司突圍的案例并不鮮見,有的通過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等機制突圍,有的通過打造特色產品使規模有所突破。
2014年,中歐基金率先在業內施行股權激勵方案,同時,公司開始事業部制改革。之后,中歐基金規模增長明顯,數據顯示,2013年末中歐基金管理規模約115億元,到2015年增長至763.51億元,目前已達到1800億元。
前海開源基金在成立之初便準備進行股權激勵及事業部制改革。當時,公司共有四個股東,各占25%股權,由公司核心成員組成的合伙企業持股25%。事業部分為投資事業部和市場事業部。經過不斷努力,公司規模從2014年的25億元增至607億元。
另外,樹立獨特風格或打造特色品牌成為部分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利器。如財通基金曾借“定增”品牌在2015年擴大了150億元的規模,定增基金規模占比高達70%。擁有九鼎投資(21.100,0.60,2.93%)、九州證券股東背景的九泰基金,同樣利用股東的業務優勢獲得較好的業績:2016年九泰基金旗下的九泰銳智定增基金全年漲幅最高達28%,位居同類基金首位,當年公司規模達到119億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