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10:09 | 來源:未知 | 作者: 惠凱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金誠財富的風險已傳導至上市公司金誠控股,自12月14日至今,金誠控股(01462HK)跌幅超7成。
金誠財富的風險已傳導至上市公司金誠控股,自12月14日至今,金誠控股(01462.HK)跌幅超7成。據記者了解,繼浙江證監局于11月底繼續暫停金誠財富的基金銷售資質后,金誠財富對政信寶系列產品投資人“簽展期協議即每月贖回5%”的承諾12月也未兌現。種種跡象顯示,金誠財富資金鏈斷裂似成事實,兌付危局已經無法繼續遮掩。
繼產品大面積兌付延后,金誠財富的風險已經傳導至上市公司。12月14日,金誠財富在港上市公司平臺金誠控股(01462.HK)開盤不久即突然下跌,跌幅達63.86%,公司只得于下午1:38宣布緊急停牌。當天收盤后,金誠控股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執行董事兼主席韋杰已于12月13日通過金誠財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3350萬股的股份配售(交易)給獨立第三方,轉讓股份占總股本的0.83%。次交易日(12月17日)金誠控股復牌后繼續暴跌,截至發稿,跌幅達21%,目前股價僅0.475港元。
資料顯示,金誠財富是一家位于杭州的財富管理公司,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為韋杰。2018年4月底,浙江證監局稱,在2018年私募專項檢查中,金誠資產存在不配合檢查工作的情形,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到證監局接受監管談話;5月23日,浙江證監局稱金誠集團旗下的浙江金觀誠存在“公開夸大宣傳”等行為,決定暫停其基金銷售業務半年。其后,金誠財富的兌付危機逐步爆發,7月初,金誠財富向投資者公告稱,暫停產品的大額贖回6-12個月。
《紅周刊》曾于10月刊文稱,金誠財富旗下6家私募平臺尚在運作的基金還有139只,未兌付總規模達140億元。金誠財富的如意算盤是,一旦6個月的禁令期過后、續發新產品來化解擠兌風險。但11月23日,浙江證監局公告稱,整改期間“你公司存在與關聯方業務混同、代銷的關聯方發行的多個基金產品出現兌付風險并引發投資者群訪”,暫不解除對金誠財富的基金銷售禁令。這意味著續發產品的可能已經落空。
另外,金誠方面曾對部分客戶稱,如果簽署產品展期協議,可按照5%/月的規模予以兌付。但近期記者獲悉,金誠的承諾并未完全履行。
以政信寶6號為例,10月的5%兌付確實如期到賬,不過11月15日僅支付了4.5%。對此金誠方面解釋:部分客戶上訴導致金誠帳戶被凍結,以至于有0.5%未能兌付。記者獲得的一份由金誠旗下的杭州觀復投資于12月14日發出的《關于政信寶6號私募基金2018年12月份分配的通知函》也顯示,由于“極少數投資人想方設法地向司法機關申請保全,部分不明狀況的司法機關仍然對金誠相關管理人及公司采取了保全措施”,“管理人雖然已經按時足額將2018年12月的分配款項打入基金托管戶,但因極少數投資人始終指望通過查封凍結等手段優先于其他投資人,導致本次無法足額分配”。換言之本應于12月到賬的5%已不能兌付。那么,金誠的稱述是否確是實情,還是“甩鍋”給維權心切的投資人和托管銀行?
無奈之下,投資人訴諸于托管銀行。12月13日,20多位投資人集體來到政信寶6號的托管行浦發銀行(10.760,-0.02,-0.19%)杭州分行表達意見,后者除了告知金誠方面并未將資金打至托管賬戶上外,還表示曾希望盡早將金誠未兌付的基金清盤。
還有一些投資人則從資產端著手。一位金誠的投資人告知記者,經過一番努力,不久前他們已經為太湖項目辦理了增信擔保,擔保資產是無錫金誠太悅酒店。該酒店原為無錫靈山希爾頓元一酒店,2016年被金誠收購,是金誠旗下少有的“硬資產”,一旦無法兌付,擔保資產的清算也能保障部分兌付,但其他缺乏擔保的項目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此外,金誠財富能否正常運作也引起了投資者的質疑。據記者了解,位于拱墅區登云路49號的金誠大廈2019年2月到期后將不再續租,金誠財富還宣布員工放假3個月。“如果3個月后假期結束,員工們去哪兒上班?”
金誠諸多謎團中,最讓投資人納悶的是,140億的募資資金去哪兒了?不考慮項目實際到位資金,一位杭州的投資人分析稱:“金誠2015年之前主要做政府債權類項目,2016年開始搭上了PPP的概念才開始大規模擴張,換言之2016年之前管理規模并不大,哪怕是將后續募資墊付了早期項目,也不太可能花太多錢”,至于揮霍,“盡管金誠也收購了一些地產項目、買私人飛機等等,但想揮霍掉上百億的資金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多位投資人猜測,這部分資金很可能被轉移了。
另外,此前本刊還曾報道,自10月起金誠財富的資產審計就已展開,到目前審計報告已經接近完成。金誠財富管理資金的真實流向和真實“家底”,也有望水落石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