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壽險“開門紅”遇挫開始,2018年保險業即在嚴監管的態勢下開年,而后銀監會與保監會合并,銀保監會成立,保險業改革繼續推進,重拳治理之下罰單罰款創新高、規范政策密集出臺、機構重組進入尾聲。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始終被作為保險監管的首要任務。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伴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保險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責無旁貸。”
2018年,保險市場的參與主體與競爭主體范圍得以擴大,外資險企持股比例放開限制、互聯網企業等跨界玩家紛紛入局,新興力量的進入成為鲇魚攪動保險業的革新。
原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和對時代周報記者總結說,2018年的保險業,“在調整和覺悟中走向理性與成熟”。
由于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2018年年底,險資股權投資限制再度放開,并被鼓勵參與市場化債轉股項目。
外資股比限制放開
時代周報記者通過采訪發現,“調整”是2018年保險業的基本特征。銀保監會合并對保險業而言有很多對標作用,2019年的保險行業依然處于調整期。
“對我國保險業而言,對外開放不是新話題,但時代賦予其以新內涵、新意義和新實踐。”王和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內涵是更加全面、深入和深刻的對外開放;新意義是推動我國保險業全面深化改革;新實踐是內外資保險企業形成一種協同創新的局面,共同推動我國保險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2018年,保險業對外開放有了實質性進展。
當年4月,銀保監會下發《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舉措》,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占股百分比放寬至51%,3年后不再設限;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放開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與中資一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半年后,2018年11月,我國首家外資控股保險集團—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獲批籌建。這也是2018年唯一獲得批籌的保險公司,相較而言,中資險企2018年未有一家獲得籌建批復。
在這期間,銀保監會在2018年還完成了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人壽發起籌建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誠人壽發起籌建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大韓再保險公司籌建分公司等市場準入申請審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保險業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逐步發揮外資的經營理念優勢,有助于促進保險業轉變經營理念,推動保險市場深化改革。
在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看來,未來中國的保險市場公認有很大的潛力,否則外資不會積極進入。
2018年,保險業出現了一些股東集中退出的現象。對此,周瑾對時代周報記者評價說,前些年,一些非理性的資本進入保險業,看重的是短期炒作,現在退出后,引進一些更理解和認可保險經營理念和長期價值的合格股東,對行業長期發展有利。
王和補充說:“保險市場的進進出出是正常現象,是市場配置資源的表現,關鍵是要解決并規范準入與退出的標準、程序和機制等問題。”
互聯網企業跨界保險
2018年以來,國富人壽獲批開業,電商唯品會出資2.4億元是第二大股東;而后京東牽手安聯財險,通過認購安聯財險新增注冊資本4.83億元成為第二大股東。
互聯網企業第二梯隊的美團、今日頭條2018年先后拿下保險經紀牌照,今日頭條落地了保險業務。
王和指出:“互聯網企業進入保險業是‘大概率事件’,因為互聯網與保險有著共同的基因,即均是以數的集合為前提和基礎,保險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是雙向的,不僅有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更有傳統保險企業的互聯網化,最終殊途同歸。”
如今,保險中介牌照價格已在兩年內翻番,全國性保險中介公司的注冊資本金要求是5000萬元以上。
面對這樣的變化,有業內人士認為,監管應當降低中介門檻,提高保險公司門檻。因為保險公司是金融機構,是產品的生產商,而中介就是服務,相當于零售店,只是在賣生產商的產品。
早前已獲得保險代理牌照的滴滴和保險經紀牌照的新浪,2018年推出保險產品。
周瑾分析稱:“這對于傳統保險公司和現有銷售渠道而言,肯定會有一些沖擊,但對整個行業和市場消費來說有正面促進作用,場景式營銷會催生產品層面的創新,而且客戶體驗也會得到提升。”
為防治亂象,2018年,銀保監會從各個維度展開監管,包括再度對人身險產品規范;對車險業務正式實施產品、費率“報行合一”;加大互聯網保險專項監管;對P2P平臺保證保險業務開展專項調研等,相應地,出現了壽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負增長,車險市場虧損、保險公司踩雷P2P等現象。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