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8 09:48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雖有“排他性”條款護身近10年,但聯美控股(10170,018,180%)(600167,SH)在江蘇泰州的生物質熱電項目,如今卻只能夠勉強盈利。
雖有“排他性”條款護身近10年,但聯美控股(10.170, 0.18, 1.80%)(600167,SH)在江蘇泰州的生物質熱電項目,如今卻只能夠勉強盈利。在新三板同行“闖入”、項目逐步建設后,倍感危機的聯美控股,將泰州市政府直接告上法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聯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美投資)與江蘇聯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聯美)起訴泰州市行政審批局、泰州市政府的行政復議一案,第二次庭審于今年1月8日上午在泰州市海陵區法院舉行。從股權關系上看,聯美投資是聯美控股實控人蘇氏家族旗下公司,江蘇聯美則是聯美控股全資控制的孫公司。
今年1月17日,對于提起訴訟原因,聯美控股董秘劉思生向記者表示,2018年4月,江蘇省泰州市政府審批放行了源怡股份(831702,OC)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違反了此前雙方簽訂的包含排他性條款的協議。
在與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溝通并提起行政復議無果后,江蘇聯美發起訴訟。不過,記者調查獲悉,江蘇聯美發起訴訟的背后核心因素,還包括同行進入可能引發秸稈原料的爭奪。事實上,即便源怡股份在泰州的生物質熱電項目順利推進,其長期盈利狀況也并不明朗。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江蘇全省18家生物質電廠超過半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曾簽排他性條款
“源怡項目無疑是雪上加霜,我們認為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1月8日上午的庭審發言中,聯美投資與江蘇聯美的代理人作了這樣一個補充。
此時,讓聯美一方憂心忡忡的江蘇源怡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源怡),正以“第三人”身份坐在對面,和他們同座的還有被告泰州市行政審批局、泰州市人民政府的代表。
聯美投資與江蘇聯美發起行政訴訟后,此次已是第二次開庭。自2018年11月6日首次開庭以來,作為山東新三板企業源怡股份的下屬公司,江蘇源怡更多是出于觀望狀態。
“我們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只是利益第三方,當天是選擇去旁聽。”1月16日下午,源怡股份董秘敖盛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法院認為這個事情與我們的利益會有關聯,所以選擇通知我們。
在訴狀中,江蘇聯美的第一項請求就是,“請求法院依法撤銷泰州市行政審批局《關于核準江蘇源怡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質熱電項目的批復》(泰行審批[2018]20041號)”。
在此之前,江蘇聯美的生物質熱電工程項目,在泰州已運營多年。聯美方面未預想到的是,這項投資逾4億元、并有“排他條款”護身的項目剛擺脫虧損,競爭者就不期而至。
2015年6月,源怡股份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5158萬元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江蘇源怡,主要負責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婁莊鎮袁聯村的一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源怡股份主要從事生物質發電業務,其認為,在泰州的這筆投資可擴大公司市場規模和盈利能力。
當年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江蘇聯美感到措手不及。他們認為,姜堰區引進的這項投資嚴重違反了聯美投資于2006年與當地政府簽訂的投資協議中的排他性條款。
2006年12月28日,聯美控股實控人旗下的公司聯美投資與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簽訂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投資協議》。相關條款中載明:除目前規劃的項目外,在全市范圍內不再引進或新建秸稈、蘆葦綜合利用、深加工及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本項目建成后,開發區內企業不再新建鍋爐,并強制關閉已建的小鍋爐,由聯美投資獨家集中供熱。
劉思生向記者表示,江蘇聯美自2007年至2010年主要做燃料收集站建設,共建設了40多個收集站,主廠區于2010年10月啟動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4.2億元,2012年3月投入商業運行。
在江蘇聯美2012~2014年經歷虧損后,于2015年勉強盈利之際,源怡股份的項目突然而至。2018年4月,源怡股份泰州項目最終獲得了泰州市行政審批局的批復。
“我們的審批依據是法律法規設定的,而他們(聯美控股)提出來的協議,不能作為我們的審批依據。”泰州市行政審批局副局長朱化稱,如果說某某和誰簽了協議,這個協議能不能作為我們法律審批的依據呢?這個不可以。
對于事先是否知情聯美方面排他性條款的存在,敖盛洋向記者稱:“這個是不清楚的。到目前為止,我們也不是和聯美控股有什么糾紛。”
聯美控股提供的信息顯示,2015年,在經泰州市醫藥高新區領導秘書牽線,姜堰區發改委主任、婁莊鎮鎮長、源怡股份代表到江蘇聯美進行了唯一一次面對面溝通。
擔憂秸稈資源爭奪戰
“從2015年到現在的盈利,粗略估算也就在5000萬元左右,也就是說,我投資的4個多億還沒收回來。”劉思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現在對源怡股份的項目之所以這么敏感,也在于生物質熱電項目需要的秸稈。
在2006年底簽署《生物質發電項目投資協議》后,泰州市政府在半年后(2007年6月25日)出具了一則關于生物質熱電工程項目原料來源的情況說明。
記者獲取的該份文件顯示,項目公司名稱為江蘇聯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即江蘇聯美),項目總裝機容量36兆瓦,總投資約4.3億元,項目建成后,將為泰州經濟開發區、醫藥產業園及其周邊樓宇提供集中供熱服務。
此外,該說明中還稱:為保證該項目有充足的秸稈原料,(泰州)市政府商定姜堰區、海陵區、高港區的全部農作物秸稈均由江蘇聯美獨家收集,興化市和泰興市一半鄉鎮的農作物秸稈也由江蘇聯美獨家收集。
在1月8日的庭審上,江蘇聯美一方提到,公司最新統計的2018年燃料消耗量是29.84萬噸,未來在蒸汽產能達產以后,燃料消耗量達到每年60萬噸。
劉思生表示,泰州市范圍內2018年水稻240萬噸,按照每畝能夠產0.3噸秸稈燃料來計算,2018年燃料產量總量是72萬噸,但有一大部分流向了高附加值行業用于造紙等,頂多只有10%的燃料可以用。
按照劉思生的說法,泰州市2018年用于燃料的秸稈數量約在7.2萬噸,對照江蘇聯美2018年近30萬噸的消耗量遠遠不夠,泰州市燃料供應是遠遠不夠。
不過,對于泰州當地秸稈能否得到保證的問題,敖盛洋認為:“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兩個地方相隔40多公里,說構成很嚴重的沖擊,我感覺應該不會。”
一位曾參與江蘇聯美與泰州市政府溝通的人士透露:“地方政府與聯美方面的幾次溝通中,確實也承認排他條款的存在,但也保證會滿足江蘇聯美的原料供應。”
“在實際操作層面上,這個問題很難解決。”但在劉思生看來,如果說源怡股份在那設廠,先不用考慮他能不能盈利,江蘇源怡必須直面未來怎么生存的問題。
聯美控股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江蘇聯美的燃料收購價格已連續三年上漲。其中,2015年燃料收購價格為0.1104元/大卡(稻草、稻殼、樹皮),2018年燃料收購價格為0.1347元/大卡,累計漲幅為22%。
江蘇源怡與江蘇聯美的項目投資,也是旗鼓相當。江蘇網曾在2015年11月報道,源怡股份的生物發電項目落戶婁莊,并已完成打樁,工地各種建筑材料和設備也全部到位,項目總投資4億元,占地面積150畝。
“他們設廠后,供熱、供電肯定需要燃料,然后這個(燃料)市場價格肯定就上去了。”劉思生表示,目前勉強維持盈利狀態,1000萬~2000萬元的盈利,都是靠控制成本出來的,如果成本控制不住的話,就又要虧損了。
聯美控股2015年審計報告顯示,2012~2014年,江蘇聯美分別虧損2015萬元、1831萬元和1658萬元。連虧三年后,江蘇聯美才實現盈利,2015年實現盈利753萬元。
2017年1月,《新華日報》相關報道提及,江蘇全省運營3年以上的15個生物質直燃電廠,2015年依然有4家虧損。“秸稈收購價偏高,也緣于競爭激烈。全省已建16個生物質電廠,11個分布在蘇北,生物質電廠布點密集,生物質燃料的市場競爭激烈。”
聯美控股提供的當地協會未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全省18家生物質電廠合計盈利0.93億元;2018年,全省18家生物質電廠合計虧損0.1億元,其中超過半數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資金承壓還是量力而為?
對于還未投產的江蘇源怡項目,源怡股份方面似乎并不擔心。敖盛洋說:“所有的新建項目都是量力而為,誰也不可能在高負債情況下運營一個沒有前途的項目。”
但擺在源怡股份面前的一個事實是,在2015年6月以來的三年多時間,江蘇源怡不僅至今未能建成投產,且因為未批先建等問題遭到當地主管部門的叫停。
江蘇網曾在2015年11月報道,源怡股份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周期為18個月,預計2017年2月竣工投產。工商登記資料顯示,2015年6月19日,江蘇源怡注冊成立,法人代表為孫兆明,注冊資本5158萬元。
源怡股份2018年半年報顯示,江蘇源怡在建工程的預算數為2.8億元,而期末余額僅5411萬元,2018年上半年僅增加27.3萬元,工程進度僅19.33%。
記者多方了解到,早在2015年,源怡股份就已開始了建設,不過由于未能獲得批文以及環保部門的審批同意,項目在2015年底被叫停。
此前,《證券時報》援引源怡股份董秘敖盛洋的話回應稱:“項目之前只是有了圍墻設備,停工了2年,2018年項目批復后才又開始修建。”
停工已久的江蘇源怡,在2018年4月份才最終獲得批文。敖盛洋否認項目最終獲批間隔時間,是因為泰州市與江蘇聯美排他性條款的存在,他表示:“我們是走正常審批的流程,這個流程會相當繁瑣。”
不過,在江蘇源怡項目獲批后,江蘇聯美隨即提起行政復議,隨后泰州市行政復議結果,維持原審批不變。去年9月,江蘇聯美向泰州市海陵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江蘇源怡所獲批復。
對于聯美方面對泰州市行政審批局、泰州市人民政府的訴訟,敖盛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沒什么態度,相信這個事情會有一個公正的處理方案。”
但同時,外界也對源怡股份投資該項目的實力和前景有些擔憂。《山東財經報道》在2018年11月的文章中提到,即使獲得批文,源怡股份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來完成該項目的投資建設也還是未知數。
源怡股份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有2486萬元。雖流動資產合計2.17億元,但是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就高達1.82億元。與捉襟見肘的貨幣資金相比,源怡股份的流動負債達5.16億元,其中來自實際控制人孫兆明的個人借款達3.18億元。其負債總計5.24億,資產負債率為67.92%。
對此,敖盛洋表示:“資金環節是我們公司自己考慮的事情,不需要第三方替我們來考慮這些東西。”
但在劉思生看來:“這種東西(生物質熱電)也沒有重大發明的技術更迭,源怡所采用的是我們十年前就采用的高溫高壓機組,我們在十年前就采用了6000轉高轉數的高參數機組,而源怡采用的3000轉機組,汽耗及燃料消耗沒本質上的區別,誰家成本控制得好,誰家就少虧或盈利就多一點。”
責任編輯:高艷云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