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0 03:25 | 來源:未知 | 作者:陳玉靜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4萬億元,同比增15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兩項數據均超出市場預期。
近日,央行公布2019年1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4萬億元,同比增1.5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兩項數據均超出市場預期。不過更令人意外的是,1月新增信托貸款也實現2018年3月以來由負轉正,新增345億元。對此,華東某信托公司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首先,受季節性因素影響,1月份的新增信托貸款肯定會比2018年12月份要到年底要多一些;其次,現在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的,貨幣相對來說也比較寬松,所以1月新增信托貸款出現一定的緩和,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預料的,但是未來新增信托貸款或者說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會不會掉頭往上,這個還不一定。
信托貸款止跌企穩
從1月央行披露的金融數據來看,在表外融資方面,委托貸款降幅縮小,信托貸款由負轉正。其中,1月份委托貸款減少699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減1511億元和10億元,下降勢頭明顯放緩;信托貸款增加345億元,為連續十個月減少后的首次增加,比上月多增833億元。對于1月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變化,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表示,這是今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結構出現的新特征。
就近3年的數據來看,2017年,每月新增信托貸款均保持在1000億元以上,平均每月新增1880億元。2018年初,該數據則開始急速下滑,從2018年3月起轉為負數,直至2018年12月。
對于信托貸款的這一變化,阮健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受結構性去杠桿影響,表外融資經歷了快速回落。從數據趨勢來看,預計表外融資增速雖仍在下降,但降幅會有所收窄。
聯訊證券李奇霖表示,信托貸款此次轉正,比4.6萬億的社融更讓人意外,對利率的威脅也更大。從用益信托的數據來看,1月份集合資金信托成立發行規模要低于2018年12月份,資金主要投向了基礎產業,而地產和工商業的增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說明,首先,此次信托貸款轉正可能不是由信托貸款發放顯著增大主導,更有可能是到期量減少引致的。
這一點從Wind披露的單一信托+集合資金信托到期只有3000多億元,比12月少了近一半得到輔證;其次,信托貸款放量主要在于基建項目的落地實施,是逆周期政策調節的結果,地產端的需求有降低的可能(也有可能是信托機構主動收縮所致),另外,通道放松等因素對信托貸款的恢復也有幫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兩日,以陜國投A(000563,SZ)、安信信托(600816,SH)、經緯紡機(000666,SZ)、愛建集團(600643,SH)等為代表的信托概念股大幅上漲。
表外融資收縮近拐點?
對于1月信托貸款數據,興業證券魯政委表示,2019年1月新增信托貸款345億,這是2018年3月以來信托貸款首次轉正。由于2018年信托增長放緩,2019年前9個月資金信托到期量同比下降405億元,這意味著2019年信托到期對社融增速的拖累將顯著減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1月表外融資的數據變化,有分析指出,1月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扭轉此前持續數月存量減少的過程,止跌企穩,顯示表外融資的收縮接近拐點。
信托業內對此又持什么樣的態度?華東某信托公司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首先,受季節性因素影響,1月份的新增信托貸款肯定會比2018年12月份要多一些;其次,現在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的,貨幣相對來說也比較寬松,所以1月新增信托貸款出現一定的緩和,下降趨勢出現一定緩和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預料到的,但是未來新增信托貸款或者說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會不會掉頭往上,這個還不一定。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與12月份相比,1月份的監管口徑并沒有什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說信托貸款或者信托公司未來管理資產規模會掉頭往上是不太可能的。上述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解釋道,目前情況下,信托的增長有很多是之前同業合作存量的原因,它的規模增長其實不完全取決于信托公司自身,現在監管對于之前業務結構的導向或者說調整作用還是沒有到位的,單一信托還是占據相當部分規模,這種情況下,監管口徑也沒有變化,說信托規模會恢復增長,可能性不大,“信托貸款的恢復,在目前存量大多數都是單一信托的情況下,更多的約束是資金方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