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曾熱鬧一時的車險行業手續費自律徹底失效后,財險行業迎來了堪稱近年來最嚴的車險監管年。
今年開年不足兩個月,已有24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被停止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涉及8家財險公司在多個地區的分支機構,其中不乏大型財險機構。此次罰單之密集、覆蓋分支機構之廣,都是近年來少有,且預計未來查處力度還將繼續加大。此前不久,中國保險業協會出臺了首個車險舉報制度,舉報受理范圍是未嚴格按照規定使用車險條款、費率的違法違規線索。
近年來,針對車險非理性競爭的監管一直持續,相關行業自律也多次實施,但車險競爭亂象卻如業內人士評價的“一管就緊,一放就亂”,行政之手稍有放松,市場非理性競爭就卷土重來,越演越烈。
在針對車險亂象的強力監管下,目前車險市場秩序好轉,手續費惡性競爭有所遏制。但從產險公司的內在驅動力來說,問題并沒得到根本解決。
細究險企違法違規方式可以看出,系列行為往往圍繞“手續費支出”這一核心問題。從此次保險機構被查情況來看,違規返現、套取手續費、費用數據不真實等三類行為最普遍,這也是車險市場久治不愈的痼疾。
具體違法違規行為包括:通過給予或者承諾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公司通過代理人或業務員返還現金;通過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變向突破報批手續費率水平,公司通過虛列宣傳費、勞務費、咨詢費等費用科目來套取手續費;費用數據不真實,公司向中介機構承諾支付高于報批水平的手續費率,但不及時入賬。
明知違法違規,為什么財險公司還前赴后繼?究其根源,還是在于車險業務一家獨大的背景下,“重規模、輕服務、輕效益”的不理性發展觀念長期植根。
效益是企業經營的核心指標,產險公司之所以會重規模而輕效益,實際上是希望先重規模再重效益,最終實現規模效應雙贏。以往也的確有這樣的成功先例。這一路徑受青睞的原因眾多,既有保險經營大數法則效應,也有產險公司車險業務“有保費無客戶”的無奈,更有保險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考核機制缺陷等核心問題。
為了搶占規模保費這個大蛋糕,手續費因此成為一些“有保費無客戶”產險公司搶占市場的最大利器。從這個角度來說,手續費支出多雖然導致保險公司營銷成本增加,卻是其實現當前規模效應的一條捷徑。甚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不拼費用的公司面臨市場份額被蠶食的風險。
但是,市場并不理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2018年產險公司共有88家,但承保虧損13.59億元,承保利潤率-0.13%,改變了連續7年承保盈利的態勢。同時,產險業最大保費和利潤來源——車險,雖然實現了10.53億元承保利潤,但同比大幅減少63.36億元,下降幅度達到85.75%,承保利潤率僅0.14%,亦逼近盈虧關口,態勢嚴峻。
系列監管重拳是希望通過獎優罰劣的監管導向,糾正保險公司重規模、輕服務、輕效益的觀念,提高行業經營效率,規范非理性競爭行為,降低過高手續費,推動保險公司加大對理賠服務領域的投入,進而提高消費者理賠服務滿意度。
這些監管舉措能否推動保險公司徹底放棄短視行為,投入更多精力到創新和理賠服務上,還需要時間檢驗。去年產險行業性承保轉虧已經拉響警報,不轉型、不創新的產險公司將面臨持續虧損甚至被淘汰出局。放棄不理性競爭,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須立即著手實施的改變。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