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8 02:40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高改芳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子公司管理辦法”為“理財新規”的配套制度,與“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共同構成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
消息人士日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早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掛牌開業。不過,目前尚有一些問題亟待厘清解決,如:發起行資管部門與理財子公司的關系比較微妙,業內期待監管盡快明確兩者的風險隔離問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何時“落地”,也引發業界關注。
“過渡期結束后,絕大多數發起行的資管部門都不再保留。即使保留,按照規定也不會再從事資管業務。”某國有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另外,各地為吸引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落戶”競相推出了優惠政策,但知情人士稱,“各地的優惠政策相差不多,理財子公司要想離開發起行注冊地,目前來看可能會面臨不小的阻力。”
凈資本管理仍有懸念
某國有行資管部門負責人莫以琛(化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了銀行理財子公司監管框架搭建的一些細節。
目前,關于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新的規定是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簡稱“子公司管理辦法”)。“子公司管理辦法”為“理財新規”的配套制度,與“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共同構成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其中,“子公司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應當遵守凈資本監管要求。相關監管規定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另行制定。
莫以琛指出,目前最大的懸念就是理財子公司怎樣按照凈資本管理辦法來籌建。
“資本金到底應該多少,資本金跟子公司的業務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這些問題目前并沒有明確。我們在籌建過程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因為資本金要和今后將開展的業務一起考量。我們和監管部門也在積極溝通,但目前還是等著進一步的細則頒布。”莫以琛說。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透露,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爭取今年上半年推出。
據了解,目前對信托公司就是按照凈資本管理辦法進行監管的。即信托公司計算凈資本和風險資本時,要求信托公司凈資本與其風險資本的比值不小于100%,使各項業務的風險資本均有相應的凈資本支撐,促使信托公司將有限的資本在不同風險狀況的業務之間進行合理配置,引導信托公司根據自身凈資本水平、風險偏好和發展戰略進行差異化選擇,實現對總體風險的有效控制。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第十三條規定,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第二十九條明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過渡期為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
“上述規定首次明確了銀行將成立理財子公司來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某大行資管部負責人指出。
作為配套細則之一,2018年9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簡稱“理財新規”)。其中第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指導意見》等關于金融工具估值核算的相關規定,確認和計量理財產品的凈值。第二十二條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應當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相關規定計提操作風險資本。
華東某城商行金融業務部負責人介紹,理財新規首次明確了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方向和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計提風險資本,但具體細則仍待明確。
資管部門去留待定
業內人士稱,除了凈資本管理辦法尚待明確外,發起行資管部門與理財子公司的關系問題也牽扯著各大銀行的神經。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在過渡期結束之后,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商業銀行就不再發行新的表外理財產品(即非保本理財產品)。而銀行理財子公司發的產品都應該是符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要求的凈值化、非保本理財產品。
“有兩個時點的概念,一個是子公司開業,還有一個是過渡期到期。從理財子公司開業到過渡期到期,這個中間實際上是新老產品都可以存續,子公司和資管部門都可以運營的時間。其中的細節問題就特別多。”上述大行資管部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指出,資管部門和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當前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各家銀行的情況不一樣。有些銀行明確要保留總行的資產管理部,但這個資管部的職能可能跟原來的不大一樣:不再從事資產管理業務,而是協調全行資源,處理好銀行各部門與子公司之間的對接、協調。不過,大多數銀行更傾向于過渡期結束后就不再保留總行資管管理部門。
除了兩個時間節點的問題,還有非標資產的問題。目前銀行資管部門管理的非標資產動輒幾千億元,短時間內很難完全劃到理財子公司。非標資產存續的時間大概率會超過過渡期和子公司開業的時間。這部分資產的處置也需要監管政策明確。
還有壞賬問題。某大型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良率已達1.6%左右。照此規模計算,子公司上百億的資本金根本無法覆蓋這些不良資產的風險。這些壞賬是留在銀行還是其子公司的財務報表中體現,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風險隔離目前已成為理財子公司與銀行資產管理部門能否成功并軌運行的關鍵之一。如何做到風險隔離、兩者隔離到什么程度才能達到監管標準,是業內期待盡快明確的問題。
某城商行行長介紹,其所在銀行目前正在為子公司的籌建做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擬定新的理財合同文本。子公司成立后,投資者之前在該行購買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會“平移”至理財子公司存續。這時候就要遵循法律,讓投資者與子公司重新簽訂理財合同,以及選擇繼續持有還是贖回。這其中的資金兌付問題也是要解決的。
注冊地問題引關注
除了監管細則需要明確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注冊地之爭也格外引人注目。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為10億元人民幣。龐大的金融業務會極大促進當地的就業、增加當地稅收,各地之間的拼搶也在情理之中。”某城商行行長指出。
為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異地注冊的爭攬力度,深圳、上海、天津、濟南、大連、青島、西安等地陸續出臺了多項措施。深圳市和天津市于2018年末發布了最新的扶持金融發展的措施。
深圳市在2018年12月印發的《深圳市扶持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確:在深圳新注冊設立的金融企業總部,實收資本在2億元以下的,給予500萬元一次性落戶獎勵;實收資本在5億元以下、2億元(含)以上的,給予800萬元一次性落戶獎勵;實收資本在10億元以下、5億元(含)以上的,給予1000萬元一次性落戶獎勵;實收資本達到10億元(含)的,給予2000萬元一次性落戶獎勵。對實收資本超過10億元以上的,超過部分每增加1億元增加100萬元的獎勵,單個企業一次性落戶獎勵最高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
在深圳市無自有辦公用房的金融企業總部,首次購置本部自用辦公用房(含本部配套經營用房)的,按購房房價的10%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獲得補貼的辦公用房10年內不得對外租售。新遷入深圳的金融企業總部,除一次性落戶獎勵外,市政府參照其一次性落戶獎勵標準,給予搬遷費用補貼,單個企業一次性落戶獎勵與搬遷費用補貼合計不超過5000萬元。
天津市也在2018年底印發了《關于支持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在津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確,對在天津市新設立或者遷入天津市的法人金融機構,根據實收資本給予一定補助,其中,實收資本2億元(含)以下的部分,按照4%給予補助;2億元至10億元(含)的部分,按照2%給予補助;超過10億元的部分,按照1%給予補助;補助額度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
上述法人金融機構在天津市新購或者新建的自用辦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前兩年每年按照租金(若實際租賃價格高于房屋租金市場指導價的,則按房屋租金市場指導價計算租房補貼,下同)的50%給予補助,后三年每年按照租金的25%給予補助。對已在天津市設立的法人金融機構,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增加實收資本的,按照年度增資總額的0.5%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銀行理財子公司離開發起行的注冊地,進行異地注冊的阻力不小,而各地的優惠政策其實相差不大,目前來看,大多數子公司應該會與發起行的注冊地一致。當然,“不排除以后某些中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會選擇異地注冊。”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8家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中,有半數披露了意向注冊地。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是各理財子公司的首選注冊地。部分地方銀行考慮到業務協同上的便利性,將理財子公司落戶在母行所在地。不過,總部在北京的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卻將注冊地擬定在深圳。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